10多个部门联合入驻;群众信访“一扇门进出”;全国领先地位的智感安防实验室……走进全省首个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黄埔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信访群众正在“安心驿站”工作室里摆沙盘,与工作人员唠唠家常,进行心理疏导。
“埔安”IP
设立200万元专项奖励、“全民大群防”……黄埔区组建万人级别的“埔安”志愿者队伍,利用“埔安指数”的精细化治理“晴雨表”,构建“埔安”IP品牌矩阵。
“智能大脑”
“一云一网N场景”,建成城市社会治理“智能大脑”,不久的未来,黄埔将建立起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上半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901亿元,同比增长16.1%。经济的稳中向好,离不开基层治理的欣欣向荣。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动作频频,雄心勃勃。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该区正着力构建社会治理现代化“二一五”体系,即建立“两个中心”,完善网格事项全覆盖、网格治理共参与的社会治理“一张网”,发挥“五治同创”作用,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两个中心 智慧治理新高地
在黄埔区,基层治理有“两个中心”。
一个是“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指挥中心,已实现高效办理事件超过100万件。
打开该中心的综合调度指挥平台,点击“民呼党应”板块,一幅由党员联系群众点亮的“热力图”呈现眼前。这幅热力图的背后,是2800多个党组织、318个党群服务阵地、4.8万名党员。
这是该区依托智慧城市运行中枢建立起来的,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该中心的调度平台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汇集政务、舆情、人口热力、视频、行业、物联网等各方面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
另一个就是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
6月30日上午,黄埔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营。黄埔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云埔街党工委书记雷虎表示,建设黄埔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又一有力举措。
该中心坚持“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思想,以“一盘棋”的运营理念,设置服务窗口、功能中心、品牌调解室、功能室、专调委等五大功能区。目前有信访、司法、法院、检察院等10多个部门,采取常驻、轮驻、随驻相结合的形式联合入驻办公,按照“实战、实体、实效”的要求,各负其责,统分结合,齐抓共调,一对一受理调处,力求“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并按层级管理原则,逐步将中心拓展延伸至镇街、社区。
整合多个部门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并不容易,这一中心是历时多个月,整合、协调了各项社会治理资源才最终建成。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在这一中心,黄埔构建起了“统分结合”工作机制。何为“统分结合”?
“统”就是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统一调度指挥,采取核查、督办、催办、约谈、通报等方式,组织各进驻单位、各街镇受理、分流、交办、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分”即矛盾登记被分为红、橙、黄三色,根据矛盾纠纷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危害程度、发展态势等因素进行分级预警。
谋定后动,才能有的放矢。
“三级调处”闭环管控被建立起来了。
出现矛盾纠纷,社区(村)负责“首诊”。以网格为单元,简单事项先由网格员现场处理,复杂事项则由社区(村)化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会诊”则由街(镇)负责,化解街(镇)需要多部门联合处置的矛盾纠纷,并对社区(村)级上报的纠纷优先“接诊”处理,做到“大事不出街镇”。
区级负责“终诊”,实现全区矛盾调处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响应平台诉求,实时介入重特大矛盾纠纷,形成矛盾纠纷处理闭环管控。
不仅如此,该中心还一揽子展示了黄埔区智慧治理新高地,在这里既有全国领先的智感安防实验室,又有“远程视频调解+司法确认”平台,实现群众调解“云受理”……
“该中心进一步整合社会治理力量资源,做优一窗受理,集成方法手段,强化科技支撑,按照‘矛盾早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结访在区级’的思路,不断完善群众信访事项‘急事急办、简事快办、繁事精办、难事认真办’的工作机制。”雷虎说。
一张网 治理触角不断延伸
“要不是你们及时救火,后果我都不敢想,关键时刻网格员保护了我们。”长洲街道心有余悸的户主谈起事故时仍难掩激动,拉住因救火被浓烟呛得连连咳嗽的网格员不停称赞。
6月10日下午,长洲街道网格员胡少坤、曾影霞正在深井社区内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走到安来二街时,他们闻到一阵烧焦味,随后快速赶到事发地点,胡少坤和曾影霞飞奔到最近的商铺、酒店借来大型干粉灭火器,冒着危险在灼热的高温和呛鼻的浓烟中与火势抗争,与随后赶到的村治保员一起将火势控制并扑灭。
从发现险情到扑灭大火,前后仅仅耗时10分钟。
这种敏感和果断源自于黄埔基层治理有“一张网”,这张“网”就是创新的网格化工作。
该区网格架构正由“基础网格”向“综合网格”转变,将治理触角不断延伸。目前,该区进入网格的主要事项为党建、政法、教育、公安等,涵盖16项60多类,有效加强基层街镇行政执行能力,基本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事项全覆盖。
网格力量也由以前的“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
黄埔区整合社区民警、辅警、治安联防队员和网格员等,已建立155个专业警务网格,120名社会治理工作队“金牌网格员”和132名“三官三师”(警官、法官、检察官、教师、医师、律师)等专业力量下沉网格。今年,黄埔网格又迎来了新生力量——万人规模的“埔安”志愿者。
“这些网格里的网格员、志愿者,将聚焦排查和调处影响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好宣传教育、矛盾化解、隐患排查、民生服务等方面工作。”雷虎表示。
今年以来,该区网格员已上报消防安全、疫情防控、五类车等社会面防控相关网格事件114368个,办结率99.66%,开展各类安全隐患、反诈骗等入户宣传67631人次,交通安全文明劝导志愿活动19000多人次,派发宣传资料10万余份。
与此同时,黄埔区在全区建立了2048个最小应急单元,形成“区公安分局—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最小应急单元”四层管理架构,成为该区应急处突的重要力量。自最小应急单元建立以来,已成功处置13起发生在商圈、社区等可能危及群众生命安全的突发案事件。
五治同创 共建共治共享
“两个中心”加一张“网”,黄埔正逐步走向“五治同创”的新格局。
走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云埔街刘村旧改展示中心的刘村村史馆,村居起源、宗祠文化、法治学堂、农耕物品展览、未来展望等主题板块次第展开。这个村史馆,是黄埔区开展“五治同创”阳光村居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五治同创”创建工作下,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10536万元增至2019年16006万元,增幅达52%.
在疫情期间,该区2848个基层党组织、湖北籍、家嫂等功能性临时党支部成为一线战斗堡垒,391支“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下沉社区,12000多名村社抗疫党员先锋身先士卒,开展疫情防控“双报到”工作超10000人次。
从“五治同创”,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黄埔正将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向新境界——
政治引领实现“统筹之治”
黄埔区探索实行“党建+区块链”“党建+产业链”服务引导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协力推动资源下沉基层;
法治保障优化“秩序之治”
由司法、劳监、公安等部门驻点参与纠纷化解,设24个接待窗口和14个对外接待功能室,实现解决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德治教化推动“良善之治”
156个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基层德治教育、管理、服务、展示等方面的功能质量,受到党员、群众“热捧”;
自治强基助力“协商之治”
累计发动逾8万名平安志愿服务者注册使用广州街坊小程序,建成区、街镇共17个平安促进会;
科技支撑探索“智慧之治”
黄埔区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用“小指数”推动“大平安”,近三年来共打掉涉黑恶团伙80个,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金财产约2.12亿元。
如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二一五”体系每一天都在感知社会最细微的变化,从基层“线型”管控变身“网状”治理,黄埔的基层治理品牌被不断擦亮,一幅井井有条的基层治理智慧图景在这里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