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人民法院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清远法院不断优化法庭布局,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模式,延伸司法触角,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更贴心、更接地气的司法服务。目前,全市法院共设25个人民法庭,近五年共受理案件36354件。
优化布局
智慧法庭赋能司法服务
为优化群众诉讼服务,改善为便民服务的司法环境,全市人民法庭结合工作实际逐步开展提档升级工作,推进专业化法庭建设。
目前,全市人民法庭基本设立了庭审直播系统、安检系统、语言识别系统,配备电子扫描仪、打印机等等相关办公设备,对现有科技法庭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全市人民法庭的科技法庭覆盖率达到了100%,开启了智慧化办案新模式。诉讼档案电子化建设和案件卷宗全阶段同步扫描,实现法庭诉讼档案电子化,提升案件流转效率。不仅有效节约司法资源,释放更多时间处理审判业务,更加有效提高审判效率。
“这是调解笔录,如果没什么问题,请回复。请再确认一下你的邮寄地址,以便邮寄送达民事调解书。”“好的。”这样的对话,不再需要当事人来到调解现场与法官面对面来完成。连州市人民法院东陂人民法庭通过线上调解一起离婚案,为智慧法庭应用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2019年11月,唐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东陂人民法庭提起诉讼要求与李某离婚。考虑到李某在外打工,且受疫情影响,承办法官随即通过互联网进行“隔空”调解。经过法官耐心的劝导,双方当事人强烈表示感情已无挽回可能,离婚态度坚决,最终通过网上调解方式解除了婚姻关系。化解纠纷后,唐某当场签订了调解笔录,书记员将调解笔录等法律文书以及诉讼材料邮寄给李某。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小三江人民法庭辖内最偏远的乡镇距离法院60多公里,且山路崎岖,群众若要诉讼维权并不容易。2019年以来,小三江人民法庭不断加快法庭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法庭的现代化诉讼服务水平,增强法庭服务群众和化解纠纷的能力。随着小三江人民法庭数字法庭、诉讼服务中心相继建成,辖区群众通过网络,就能享受到立案、缴费、保全、调解、送达、庭审等多元化、全方位的一站式诉讼服务。法庭还可通过电子盖章系统传送调解书、司法确认申请书等法律文书,进行盖章确认后即送达给当事人,无需再“多跑一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清远各地人民法庭多措并举采取网络化办公开展审判执行,利用技术加持,坚持人员“在岗”+“在线”,线上线下联动处理当事人纠纷,化解矛盾,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做到疫情防控期间,司法为民“不打烊”。
多元解纷
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清远人民法庭不断优化调解机制,通过推行“人民调解+法院确认”模式,利用调解工作室,聘用特邀调解员以“司法调解”带动“人民调解”参与多元调解,发挥特邀调解员作用的优势,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效能,有效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机对接与互动,做好源头减量功夫,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2021年1月11日,阳山县人民法院岭背人民法庭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解纷机制,成功调解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助力外地务工者两小时拿回赔偿款三万元。
“谢谢你们呀,让我们这么快这么顺利就拿到了钱。”当事人李某经人介绍从湖南到阳山从事修路工作。李某在作业时不慎将左手食指卷人工地的三滚轴,当场导致左手食指的第一节关节受伤的事故,经医治后已无大碍,但双方就赔偿款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经岭背人民法庭积极沟通,引导当事人到法院走司法确认程序,按法定程序发放受理通知书,制作了询问笔录,当天出具了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的裁定书,并支付了剩余赔偿30000元,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到此得到了妥善解决。
英德市人民法院望埠人民法庭以提高辖区群众法律知识水平和增强群众法治意识,促进实现诉源治理的目标。望埠人民法庭要求全体干警在诉讼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同时,积极鼓励村委会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报名成为人民陪审员,通过接触群众面广、化解群众纠纷更直接的村委会工作人员,在参加庭审、调解的过程,可以学到许多法律知识及解决纠纷的方法,既可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也可学以致用化解村民的纠纷。望埠人民法庭还与辖区维稳中心、司法所建立稳定的法律化解交流机制,凝聚合力提升诉源治理的成效。
目前,全市法院共成立各类调解组织56个,特邀调解员441名,今年共助力调解各类纠纷15337件。其中,蓝榕概工作室创造性地探索“调解五法”,灵活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创造来访群众与法官“面对面、零距离”化解法律难题的平台:“一贵工作室”发挥少数民族法官,联合当地“瑶老”和乡贤等力量共同参与纠纷化解,创造了具有清远特色的法庭调解模式。
巡回审判
以案普法入民心
挂国徽、布置临时法庭……为更好方便服务群众,2021年3月25日,清城区人民法院源潭人民法庭运用巡回审判方式,将庭审现场“搬”到当事人家门口,就地审理一宗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以“接地气”的审判方式,落实司法为民举措、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原告年龄较大,又因交通事故造成受伤出行不便,难以到法院开庭。承办法官了解到原告的情况后,决定将庭审现场设在原告家门口,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解决双方的矛盾纠纷。承办法官通过释法说理消除了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最终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
清远人民法庭通过深化巡回审判机制,因地制宜设立行政案件巡回审判点、旅游巡回法庭、网上巡回法庭,充分发挥巡回审判作用,助力解决矛盾纠纷,服务当地群众。同时,巡回法庭不仅仅是审判资源下沉的生动有效的实践,同时还是普法宣传的最佳时机。通过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减少各种邻里纠纷,更好地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2021年7月,清城区人民法院制定《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工作制度》,明确各基层人民法庭辖区内交通不便、偏远的山区、村落适用巡回审判,巡回审判工作主要包括审理、调解、送达、普法。该工作制度还提出,基层人民法庭应建立健全“联系村制度”,完善与辖区乡镇机关的联系网络,定期对辖区乡镇进行走访,构建“庭、所、站、点”巡回审判与调解网络。
2021年9月15日,清城区人民法院源潭人民法庭巡回审判车开进飞来峡镇龙埗村,公开审判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向村民开展了民法典普法宣讲,结合案件审理让群众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少数民族地区,多语普法更是发挥了“以普法促守法,以守法促和谐”的积极作用,为促进民族团结、山区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近年来,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不断壮大普法队伍,通过到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一对一的多语法治宣讲,更具针对性地增强当地群众的法治意识。其中,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组建了一支由10名干警参加的民法典多语宣讲队伍,通晓壮、瑶、汉三语的干警开展宣讲活动,引导群众学习宣传民法典,共同弘扬法治精神。
五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普法活动1350多场,普法人数30万人次。清远各人民法庭通过完善普法机制、创新普法形式、增强普法实效,助推法治清远建设。
(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