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源市龙川县司法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导佗城镇创新推出“祠堂议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模式,促进了矛盾纠纷的快速解决,确保了辖区的平安无事与和谐稳定,绘就基层善治好“枫”景。
“祠堂议事”为村民搭建沟通平台。
“6744”标准推进议事平台建设
佗城镇姓氏宗祠文化资源丰厚,在龙川县司法局指导下,该镇充分挖掘并发挥“中华姓氏古祠堂博物馆”的独特资源优势,由镇综治中心牵头,会同镇司法所、派出所、人大代表及专业律师等多方力量,创新性打造“祠堂议事”平台,共同促进村民议事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增效。据悉,“祠堂议事”平台按照“6744”标准建设——
“六个有”基础保障。确保每个“祠堂议事点”有场所、有制度、有组织、有桌牌、有台账、有家训,为群众提供一个庄重而温馨的交流空间。
“七原则”核心理念。坚持群众自愿参与、公平公正调处、民主议事决策、便民高效服务、自愿平等对话、遵循法律法规以及不予收费的服务原则,确保“祠堂议事”为了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四制度”规范运行。实施严格的信息保密制度,保护群众隐私;推行定期说事制度,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执行材料整理制度,确保工作有据可查;落实工作汇报制度,保障工作透明度和持续改进。
“四类事”聚焦重点,平台聚焦于“说好事”,弘扬正能量;“议大事”,共商发展大计;“解难事”,为群众排忧解难;“评孬事”,通过舆论引导促进社区风气净化。
自设立以来,“祠堂议事”平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传承伦理道德弘扬社会正义的调解环境,让矛盾双方能够在缅怀先祖、传承家训的氛围中理性对话,促进矛盾纠纷的快速解决。
“祠堂议事”制度。
“祠堂议事日”大事一起商、小事一起议
“祠堂议事”平台如何运作?据介绍,依据村规民约,佗城镇在祠堂内创新设立了“祠堂议事”理事会。理事会共有6人,由该祠堂氏族人任理事长,其余成员由族中群众威望高、参事议事能力强的党员、乡贤、退休老干部、妇女等代表组成。
每月15日定为“祠堂议事日”,当天由“祠堂议事”理事会成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干部接待群众、做好祠堂议事接访、登记、调解、回访工作。
“村组事务由大家议,众人评,大事一起商、小事一起议,通过祠堂议事方式破难点、消痛点。”佗城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祠堂议事”模式形成了“有事必至祠堂言、有理皆在祠堂明、纠纷皆由祠堂解”的村民共识,有效促进了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妥善解决,激发乡村“德治”新活力。
目前,佗城镇通过发挥姓氏文化力量调处矛盾纠纷30宗,其中一般矛盾纠纷27宗,疑难复杂纠纷3宗,上报意见建议60余条。
百家姓家训长廊。
“法”“景”融合增强法治宣传亲和力
为全面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善治与持续发展,佗城镇巧借“祠堂议事”平台,在南门码头至西门苏堤雷江河岸,匠心打造百家姓家训长廊,鼓励民众在面对纷争时,能以家训为镜,理性解决,不因琐事伤了和气。
同时,百家姓家训长廊巧妙融入法治教育理念,使其成为法治宣传的新阵地。通过“法”与“景”的交融,增强了法治宣传的亲和力与渗透力,营造了在游览中学习法律、在欣赏中领悟法治的浓厚氛围,为佗城镇法治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祠堂议事’模式紧扣‘好家风、优家教、崇家训’三大核心,深度挖掘并传承客家祠堂在宗族治理中的悠久传统与独特功能,盘活客家祠堂等闲置文化资源。” 龙川县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龙川县致力于将“祠堂议事”打造成为集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平安建设深入宣传、村民自治民主议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