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生效判决无法执行,被大家称之为法律“白条”,不仅影响了人民法院正常的司法活动,更严重损害了我国法制的权威,为切实破解“执行难”,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开展了“交叉执行”“执破融合”“终本清仓”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全力破解执行积案难案。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多个典型案例中,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有两个案例入选。
“交叉执行”破解难题
塘厦镇一家专注于口罩生产的生物科技公司,在2022年底向寮步镇的自动化公司订购了三台口罩机,并预付了45万元定金。然而,首台口罩机送达后多次调试均不能正常使用,迫使双方解除合同。自动化公司法定代表人林某承诺退款却未兑现承诺,随后赵先生将其公司及林某告上法庭。
经过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定于2023年7月15日前还款,但林某再次违约,公司不翼而飞,于是马上打电话报警。
鉴于被执行人住所地和案发地均属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辖区,距离原执行法院较远,为加快追回和处置已被查封的财产,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报请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该案指令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交叉执行。
据了解,交叉执行是指通过指定、提级、协同执行等方式,将难以执行的案件交由其他法院执行,作为一种创新的执行方式,它通过引入其他法院的执行力量,拓展思路方式、联动机制等,打破原案执行受限受阻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贯彻“全国执行一盘棋”理念,在全省率先建立“执行驿站”,深入推进交叉执行,打造“执行110+执行驿站”的“一站式”协作机制,以共享资源、共破难案、共克难题凝聚执行合力,打通异地交叉执行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执破融合”助力“终本出清”
在执行过程中,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还通过“执破融合”机制,推动执行程序的强制功能和破产程序的出清功能同向发力,加速资不抵债市场主体出清。
位于茶山镇的这家电子科技公司曾是东莞市倍增计划企业,专门生产手机、平板电脑配件等。因经营环境、资金链等各种因素影响,自2023年4月起开始,陆续有案件进入各地法院的执行程序。
经过调查,当时企业债务合计超过2.4亿元,当务之急是解决员工欠薪的问题。为此,茶山法庭通过“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争取到当地党委政府的统筹支持,协调多部门联动治理,最终确定工人工资及经济补偿金的给付方案。
经过以董泽为首的法官团队调查发现,该企业技术实力雄厚、订单稳定,具有较高的挽救价值。于是,法庭通过“预重整”措施积极寻求投资人接盘。尽管最终未能成功找到投资人,但法庭并未放弃努力。茶山法庭运用“执破融合”机制,充分发挥执行快速处置财产和破产债权公平受偿的优势。
最终,茶山法庭执破团队充分发挥执行法官的办案优势和统筹效应,通过追回多笔第三人到期债权、扣划存款、拍卖机器设备等途径,执行到位1200多万元,经破产案件有序推进案款分配,使得债权人公平受偿,依法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部署,积极开展“交叉执行”“执破融合”“终本清仓”三大行动,截至今年7月,通过运用执行和解、强制措施、联动执行等多种手段,共协同外地法院办理交叉执行案件49件,实质性推动案件的执行进程。移送执转破案件83件,受理63宗执转破案件,审结22件,宣告破产20件,其中债务清偿终结破产程序5件,达成和解协议1件,推动477件破产企业所涉的终本案件出清,助力降低终本案件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