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市高埗镇通过四个健全、两大着力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建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枢纽。
“四个健全”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健全组织架构
高埗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下称“综治中心”)由镇党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中心常务副主任,平安法治办主任担任中心专职副主任,党政综合办、网格管理中心负责人及平安法治办、公安分局、司法分局、应急分局分管领导担任中心副主任。
健全场所设置
综治中心办公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建有完备的“五室一厅”(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化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监控研判室、部门进驻工作室),一个郑桐生个人调解工作室,一个社矫中心大楼,统一规范标识,挂牌办公。
健全队伍建设
综治中心由镇平安法治办、公安分局、司法分局、网格管理中心4个单位常驻;市一区检察院与市第一人民法院石碣法庭入驻;13个单位按需轮驻,其余综治委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随叫随驻,对涉及职能范围的矛盾纠纷、投诉问题进行处理。
健全机制运行
推动以“粤平安”云平台为支撑,提升中心聚合能力,打通信息收集、研判预警、联动处置、跟踪问效等环节,健全中心运行机制(九大机制:工作职责、日常管理制度、首问责任制度、“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协作配合制度、风险研判制度、上下联动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工作保障制度),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
围绕规范化建设的职能要求,高埗镇着力开展矛盾纠纷处置和社会治安管理两大重点工作。
着力建强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闭环治理体系
做实事前排查
1、畅通群众反映渠道。中心设立“一大厅四窗口”(群众接访大厅,法律咨询窗口、法律援助窗口、综合服务窗口、来访接待窗口),“一站式”登记受理群众各类诉求反映。
2、基层网格巡查。日常网格巡查工作中,网格员主动排查发现矛盾纠纷事件,及时捕捉收集各类“微弱信号”。
3、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组建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工作专班在中心实体化运行,将非警务类纠纷精准分流,实现警情数据双向流通,有效化解百姓“烦心事”。
4、全面自查。通过“日排查、周上报、月研判”的方式,全面压实属地村(社区)和属事部门责任,持续性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排查摸底,定期收集、掌握、研判辖区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做强事中化解
严格落实“先行调解”工作要求,构建“1+19+N”全镇大调解格局,持续深化调解效能,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妥善就地化解,擦亮高埗调解名片。全镇调解组织33家,涵盖全部村(社区)、各大企业、小区、专业行业领域,发展各类调解员308名。在综治中心引进专业调解力量,设立郑桐生个人调解工作室,工作室包括郑桐生调解主任、1名法律顾问和3名专职调解员,有力承担全镇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善用商会、协会、企业等资源,成立全市首家本土商会(高埗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10家行专商企调解组织,有效化解特定矛盾纠纷。
做好事后跟踪
通过系统闭环、法治引导、兜底保障等方式,坚持“案结事了”到位,以分流督办闭环、运用法治闭环、解忧纾困闭环“三闭环”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着力建强
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体系
强化警情分析研判
聚焦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研判机制,重点加强警情数据的汇集共享、动态分析,实时掌握治安风险重要点位,精准描绘源头防控治理画像,推动各单位完善落实“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2024年,针对辖区警情多发、矛盾纠纷突出的大型果蔬交易园区,创新性在园区内设立一线“果香调解工作室”,联合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石碣法庭揭牌成立全市首个“府院共建非诉园区”,成功打造全市首个“枫桥式果蔬交易中心”,源头破解大型商贸园区治理难题。
高埗镇“府院共建非诉园区”揭牌启用
调解员在果香调解工作室调解矛盾纠纷
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成功组建了50名“法援护苗”律师、76名“法律明白人”、5457名高埗义警、352名兼职网格员等多支实名制群防群治队伍,筑牢平安建设防控网。
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
1、加强对出租屋、“三小”场所的监管。对辖区出租屋、“三小”场所涉消防、治安、矛盾纠纷等风险隐患进行重点排查,确保及时将各类隐患发现并消除在萌芽状态。
2、加强群众“面对面”服务。依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重点关注辖区内的交通事故、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及社会弱势群体,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3、加强宣传引导教育。发挥小网格在基层治理中的“大作用”,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渠道,通过“莞邑网事”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反诈宣传等向群众宣传反诈骗、消防隐患等相关知识,不断提升群众的反诈骗与消防安全防范意识,拉起守护基层的安全线。网格员开展一年两轮全覆盖反诈宣传工作,2024年至今,累计完成宣传出租屋8986栋,“三小”场所完成12584间。
推动重点群体服务管理
一是防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实做细对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和预防违法犯罪治理工作,加强打击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立全市首个“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教育基地”。
二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健全关爱帮扶小组,配备3名专职精防医生,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无脱管漏管造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伤人事件的发生。
三是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监管教育帮扶。建设社区矫正中心大楼,集中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坚持规范化建设、智能化管理、人性化矫治、社会化参与。成立全市首个居民小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室、社区矫正职业培训基地,积极创建全国“智慧矫正中心”,获得司法部、省司法厅领导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