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博罗,是广东省重要农产区,耕地面积超44万亩,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当前,博罗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剑指202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180亿元。
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近年来,博罗县人民法院(下称“博罗法院”)通过一份份涉农判决、一次次乡村普法,将法治精神融入乡村发展肌理,切实而细致守护农业发展,成为博罗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坚实助力。
博罗法院将普法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精准服务农业发展 优化涉农营商环境
坐落于博罗县泰美镇的惠州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下称“大湾区基地”)已成为大湾区规模大、品类全、功能优、联农广的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基地和农产品供应链创新中心。如何服务好大湾区基地内投产运营的企业?一宗案件正是生动注解。
原告系进驻大湾区基地集配交易中心的一家肉类供应公司,与一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活牛收购合同》,并按约供应活牛共38万余公斤,但只收到部分货款,原告同时又欠案外人牛肉款34万余元。
一边是被欠款迟迟无法回收,一边是尚欠供货商款项被催收。无奈之下,原告将该公司及公司唯一股东诉至法院,并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如何盘活陷入僵局的三方?博罗法院柏塘法庭迅速启动调解,以“背对背”方式调查——一方面与原告核实合同、收货单等证据,明确欠款金额与“尽快回款”诉求;另一方面与欠款公司沟通,围绕“保权益、顾实际”组织调解。经过法庭主持调解,原被告最终达成共识,握手言和。
“相较于诉讼,调解更有助于企业减诉累、降低诉讼成本,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生产经营。”博罗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调解化解纠纷既有利于修复企业合作关系,又可约束双方主体以诚信意识履约,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有力维护农民权益 筑牢乡村民生底线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可能导致耕地撂荒、生产萎缩,进而危及“米袋子”“菜篮子”。
“拿到这份判决书,我心里踏实了,也真的相信,我们农民靠劳动挣钱,合法权益是受保护的。”日前,拿到一纸判决的黄大伯(化名)激动不已。
原来,黄大伯完成了被告交办的耕机和挖机作业工作,经过结算,被告共欠黄大伯作业款85700元。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黄大伯通过多种方式多次催要,但被告却以种种理由推托,拒不还款。无奈之下,黄大伯诉至博罗法院罗浮山法庭。最终,法院对于黄大伯作业款的诉求予以支持,还判令被告承担逾期还款的利息。
再将目光转向另一宗案件。三名菜农与某农科公司以及某农机推广服务联盟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合同<订单农业>》,约定由菜农负责种植,某农科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成熟菜品。然而,当菜农投入大量种植管理成本,种苗也长成菜品时,某农科公司却迟迟不回收菜品,最终全部烂在地里。该案诉至博罗法院柏塘法庭后,法院经审理后判决解除合同,同时,某农科公司应于十日内向菜农返还种苗款90600元。
用心守护农村和谐 培育基层法治土壤
罗浮山下,一条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柏塘山茶为魂、绿水青山为底的“百里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正焕发勃勃生机。作为“广东十大名茶之乡”的柏塘镇,正是这条示范带的核心引擎。扎根于此的博罗法院柏塘法庭,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示范带的中心——万亩茶园,用法治力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安宁。
夏至前夕,博罗法院将普法课堂搬进了茶香弥漫的田间地头。法院干警化身“田间讲师”,围绕茶园生态保护、合同签订、借贷风险等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法律问题,为茶农、茶商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活动现场,法官们用客家话等方言与群众亲切交流,在茶园入口处设置的“普法驿站”成为游客小憩、村民纳凉时学习法律知识的温馨一角。这种沉浸式普法,让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为进一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法院还主动延伸司法触角。例如博罗法院审管办与柏塘法庭联合走进大湾区基地,开展助企暖企活动,围绕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进行专题授课,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帮助企业提升合规经营水平。法院还推出“企业‘法治体检’自测表”,助力企业在基础管理、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方面查漏补缺,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
“前端的司法服务,不仅有助于化解当下的矛盾纠纷,更培育了乡村的法治土壤,为乡村振兴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让法治真正成为守护农村和谐的坚强力量。”博罗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博罗法院系统选调生范金垚帮助村民搬运荔枝。
延伸
法润乡土 青春赋能
——博罗县法院系统选调生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在博罗的田野乡间,一群特殊的“乡村建设者”正以司法之力叩响乡村振兴之门。他们是法院系统的驻村选调生——范金垚、韩家旻、杨柯宁、费宇等人,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法治护航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听不懂方言的“异乡人”到村民随叫随到的“万金油”,选调生范金垚的转变令人动容。在长宁镇新村村,他带着笔记本走遍8个村民小组,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走访困难群众,用最“笨”的办法摸清村情。当他听到村小校长说“孩子们对法律没具体概念”时,立即对接法院资源,准备普法手册,购置法治课堂文具,把法律条文变成孩子们听得懂的故事。课堂上的惊叹声、课后孩子们的主动问候,成为他驻村工作最温暖的回报。
选调生杨柯宁则在风雨考验中展现了青年干部的担当。台风“桦加沙”来袭期间,他直接住在石湾镇中岗村,协助组织转移群众。风雨稍歇,他便走访菜农,实地了解受灾情况,并积极联系镇农办,协调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力保障菜农权益。
在长宁镇埔筏村,选调生韩家旻不仅搭建村民和法庭的沟通桥梁,为村里提供土地租赁、民间借贷等法律咨询,还深入分析该村近五年涉诉案件,完成了专门分析报告,提出针对性治理建议。同时,他在埔筏小学开设未成年人保护专题讲座,参与设计“为民新‘枫’·向‘治’而行”党建品牌,推动生态环境司法服务站建设,让司法服务更贴近基层。
驻柏塘镇水陂村的选调生费宇,同样身影忙碌。她的足迹遍布茶园、村委、司法所、小学和幼儿园,耐心为村委及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将普法宣传送到群众身边。她还入户走访残疾人、困难户、高龄老人、孤儿等特殊群体,了解生活状况及实际需求,在点滴奉献中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从校园普法到田间调研,从党建品牌到村务革新,这群年轻的法院选调生正以法治笔墨绘就乡村和美画卷。他们让司法服务带着温度融入乡土,成为推动博罗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