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深圳,暑气依旧黏人。
深圳破产法庭法官李力推开威迪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迪泰公司)新媒体直播间的大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不是天气,而是直播屏里的“秒杀”狂欢。
“三、二、一,上链接!”主播声音嘶哑,商品图不断弹出。侧面数据屏不断滚动,“已拍!”“买了!”“手慢了!”留言像子弹一样飞过。
“李法官,这边请!”威迪泰公司负责人何经理小跑过来,声音洪亮,与半年前那个面色灰败、在寂静厂房里搓着手直念叨“完了”的他判若两人。
他顺手从正在打包的员工手里接过一个刚封好的包裹,对李力说道:“这就是我们刚被‘秒杀’出去的电子产品,都快卖断货啦!”
穿过忙碌的直播间,李力与同样受邀而至的破产管理人负责人王律师相会。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家扎根在深圳二十余年的专注通信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曾因资金链断裂,公司不得不申请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当时账面堪忧,企业核心资产因流通受限估值仅约225万元,但总负债高达1260多万元。如果清算,扣除破产费用和优先债权后,普通债权清偿率只有10%,很多债权人几乎血本无归。”王律师的话让李力的记忆闪回到一年前。
那时威迪泰公司正在破产清算。
经过仔细研判案卷、厘清账面,李力凭着多年办案经验,敏锐地察觉公司名下核心资产仍有市场优势,具备重整价值。
更关键的是,李力与债务人及其股东、债权人多次沟通,各方都有重整意愿。
“还有救!相较于清算而言,重整作为一种企业拯救制度,能更好地保护各方当事人权益。”李力立马报告合议庭,建议将程序由清算转为重整,并取得了一致同意。
这场“复苏手术”需要一个全新的方案。
“在进入重整前,我们让各方对重整方案达成共识。通过‘预表决’机制,仅用45天就完成了进入重整到批准重整计划的一整套流程。”李力回忆道。那段日子,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法官团队就像一支突击队,用创新的方式为企业劈开一条生路。
“效果非常好!”王律师提起这个数据仍十分激动,“普通债权清偿率从10%冲到了83%!好几个债权人都红了眼眶。”
从去年11月进入重整,到今年4月重整计划执行完毕,这家企业只用五个月就完成了重生。
何经理热情地带着大家来到了展示区前。一块崭新的营业执照被特意装裱,格外引人注目。
“这张纸,太来之不易了!”何经理说,就在万事俱备、只待投产的前夕,一道坎让人猝不及防——威迪泰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重整成功也无法运营。
“李法官知道后,推动开展府院联动,法院与市场监管局紧急会商,迅速帮我们敲定修复方案。”何经理清晰地记得五月那个清晨,他接过新执照时,手在微微发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深圳破产法庭创新实践,建立繁简分流的快审模式、全面规范办案标准、试行“集约打包”破产管理人指定新方式,将拯救机制向两端延伸。自2021年7月至今,简易破产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已缩短至5个月内,900多家“僵尸企业”通过简易清算程序有序退出市场,100多家危困企业通过简易和解、简易重整程序快速纾解债务危机、恢复经营。
“李法官,合个影吧!”何经理拉着李力、王律师站到这面记录着重生的展示区前合影。快门声落定的瞬间,身后直播间再次爆发出新一轮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