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晚,中央组织拍摄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推出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广东司法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城市,汕头市推动员额制、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工作做法在节目中被深入报道,彰显了广东司改总体水平新的跃升。
其实,不仅是这部政论片,南方日报记者注意到,本月以来,广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经验多次被中央推介。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播放的《乘风破浪应有时》专题片中,全国共19个改革案例,广东就占了6个,占比近1/3。19日《人民日报》又以“广东:司改奏出公正强音”为题进行长篇报道。人们感叹:广东各地的这些司改探索亮了!
1 汕头市中院推司法体制改革:
让审理者裁判 由裁判者负责
20日晚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介绍了全国推进员额制、司法责任制改革的主要做法与重要意义。
林立和他的几位同事原来都是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但一场员额制改革,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如今,只有林立一个人进入员额,其他人已经不具有法官身份。员额制改革就是要分类定岗、择优入额。按照中央制定的改革方案,入额法官检察官不能超过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9%。这意味着一大批法官检察官在改革后不能入额,必须调整到其他岗位。
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员额竞争非常激烈,每4个法官中只有1个能入额。他们中有的因为年龄、审判经验不足等原因,没有参加入额考试;有的参加了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去了其他岗位。
员额制改革完成后,林立成为了法官中的一员,责任也落在了他的身上。如今,林立已可独立签署法律文书,不需要再报庭长院长审批,真正实现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落实员额制、司法责任制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权力大了,责任也大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了。”林立说。
2 广州市中院打造智审辅助裁决量刑系统:
让法官判决更精准更智能
《乘风破浪应有时》专题片介绍了广州、深圳、中山三地总共6个改革案例,展现了广东将体制机制改革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成效。
实行司法责任制之后,法官、检察官独立办案。为了防止“类案不同判”,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更科学地分析案情、更精准地适用法律,提高办案质量。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感受到了大数据的威力。
广州市中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徐兵曾审理过一起盗窃案。被告人以借打电话为名,借用被害人手机,然后借机溜走,非法占为己有。这样一起小案,关于它的定性问题,却引发同行的巨大争议。
搜索全国法院裁判文书网可以发现,这一案件有着大量类似案例,有的定诈骗罪,有的定盗窃罪。由于两罪量刑标准不一致,定性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定罪量刑。
针对盗窃、抢劫类案件数量大,量刑尺度不统一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广州中院对历史上300多万件同类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了智审辅助量刑裁决系统。
该系统根据以往案例,将影响盗窃案判决的20多种情形及每种情形占多大权重分析出来。当法官输入一个案件要素后,系统会在传统推送相似案例的基础上自动进行比对和运算,并对量刑幅度给出图形分析和数据参照,为法官更科学地分析案情、更精准地适用法律提供了帮助。
据统计,2016年,广州法院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达到84.6%,改判、发回重申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信访投诉率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再审启动率同比下降26.5个百分点。
3 广州市法院推庭审直播:
没有一件案件被当事人投诉
“经得起围观的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2017年4月27日,备受关注的金庸诉江南案在广州天河法院开庭审理。直播短短1个小时就引来上万人围观,而主审法官公正严明的审判也博得“围观”群众阵阵好评。
目前,在广州法院的庭审直播网络平台上,该市两级法院84个法庭的直播案件达13203件,累计点击超过4229万次。群众可以想看哪件案件就“点播”哪件。
庭审的公开也在倒逼法官履职能力的提升。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自动化科科长黄健说:“每个法官都知道,通过互联网,全世界都能看到我们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业务能力。”
据统计,庭审网络直播后,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平均结案周期缩短20%以上,无一案件被当事人信访投诉。
4 深圳检察院开发侦查活动监督平台:
5年纠正13441个存在的问题
落实“谁办案、谁负责”,并不是不去管理、不去监督法官检察官办案,而是要创新监管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过去人盯人、层层审批的监管模式,可以实现全流程、无死角、自动化的监管模式,确保放权不放任、监督不缺位。
深圳检察院每年批捕人数均超2万人。在办案压力最大的宝安区检察院,每年批捕过万人,人均办案270多件。检察官很难抽出时间、精力展开监督。为了解决监督弱的问题,深圳检察院探索开发侦查活动监督信息化平台。
该平台中,侦查监督环节被精细分解为27类249项,涵盖侦查办案全过程。当输入案件要素后,系统能够自动分析侦查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勾选相应监督事项,系统自动判断违法程度,统计监督数据,生成监督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会定期发给公安机关,并限期整改。
据统计,5年来,通过侦查监督信息化平台,深圳检察院共对9458件案件提出书面监督意见,占呈捕案件12%,纠正13441个存在的问题。目前,深圳检察院正在着手将这一平台前置到侦查机关,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警,打通法律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5 深圳法院建“鹰眼查控网络平台”:
两级法院执结率提高46.7%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不仅能为法官检察官们置换出更多宝贵的办案时间,而且能帮他们更高效地解决一些司法难题。
由于被执行人身份信息改变,法官们要陪着当事人跑银行、寻找执行人,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后,有时还不能结案。其实,这是每一个执行法官都有过的经历。
为解决“人难找、物难查”,深圳法院建立“鹰眼查控网络平台”。该平台创新地将44家联动协助单位互联互通,执行工作的查、扣、冻一体化完成。
“对于申请人来说,只查到财产,但不能真金白银的把财产给他,还是叫‘没有执行到位’,而我们恰恰就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张俊斌说。
2016年,有了鹰眼查控平台后,深圳两级法院执结率提高46.7%,执行到位标的金额增长111.3%。原由54人完成的查控工作,现在只需要5人,外出办理查控工作的20台车辆,现在不再需要;执行案件的查控周期也由15个工作日缩短为2天。
6 深圳市福田法院建新型办案团队:
专业团队半年审结5000多宗案
大数据的应用,既能辅助法官裁判,也能为新型专业办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深圳福田区密布着全市70%以上的金融总部,金融交易活跃使得金融纠纷案件数量也多。过去,这些大量涌入法院的金融案件,由不同的法官审理,既耗时耗力,又难以统一裁判尺度。以专门办理信用卡案件的部门为例,改革前,这里21人,一年办理案件500多宗,平均办案周期6个月。
2016年,福田法院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开发“金融纠纷案件智能裁判”系统,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庭审要素表。
当把信用卡案件的起诉要素输入系统后,案件的相关信息以及诉讼材料就可以自动生成。法官开庭时只需要对要素进行审核,进行打钩式审理。
据悉,目前,在这一系统开发的基础上,该院已形成了由1名法官配备3名助理的信用卡纠纷案件审判团队。该团队成立仅半年就审结5000多宗信用卡类案件,并且真正做到了“类案同判”。
新型专业办案团队为办案质效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后的福田法院审委会讨论案件的数量明显减少,2016年讨论24件,同比减少48.94%。
7 中山法院审判辅助事务外包:
去年法定审限内结案率升至99.82%
在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的办公大楼内,11楼是最繁忙的一层。120多人从事录入、流转、送达、分案、归档等工作。他们不是法官、不是书记员、也不是司法辅助人员,这120多人,全是社会化服务外包人员。
近5年来,中山第一人民法院收案数一直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持续上涨。2016年,全院新收案58118件,在全国3177家基层法院中排名第五。法官数量的员额控制与案件剧增的矛盾倒逼着改革势在必行。
2015年,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以社会化购买方式剥离审判辅助事务,改变法官大包大揽的办案模式,法官只做审判核心的“审、判、写”,法官助理只做“管、核、写”工作,其他很多工作交给了服务外包人员。
依靠将审判辅助事务全方位外包,中山第一法院在不设书记员的情况下,形成30多个专业审判团队,法官的办案效能被极大地释放出来。
以史国荣法官为例。2012年,他全年办理129件案件。今年,在不加班的情况下,半年时间他就已经办结400多件案件。2016年,中山第一人民法院全院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提升至99.82%,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申率降至1.3%。
■纵深
广东司改经验 为何备受青睐?
将中央顶层设计在广东“地基”上实践好
多次被中央推介,广东司改经验为何受青睐?广东司改的经验是什么?
“如果司改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厦,广东就是不折不扣根据中央顶层设计,结合广东的‘地质’情况,夯实基础做好配套,严格施工精准落地,盖好盖牢!”20日,省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陈岸明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省委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省直部门的支持下,广东的司改取得显著成效。
司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建7500多个新型办案团队
2014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等7个省市先行试点,探索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四项改革,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
广东的司改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广东四项试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全省所有法院、检察院都完成了入额遴选工作。6575名法官、5400名检察官成为员额法官、检察官,真正落实“谁办案谁决定,谁决定谁负责”的要求。
——司法责任制和司法权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法院系统按照“法官+助理+书记员”模式组建不同类型的审判团队,目前已建新型审判团队3300多个;检察系统用1+N、N+N的方式重构了各业务单元的办案模式,组建4242个新型检察官办案组织。新的办案团队借助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办案质量与效率。
——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得到健全。广东创造性提出“统分结合、保高托低”思路,形成向一线及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工资政策导向,提升了司法人员的职业尊荣感。
——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格局已形成。改革后,市级“两长”由省委管理,县级“两长”由省委组织部管理;除深圳外,284家省以下“两院”全部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保障。审判权、检察权得以更加独立公正行使。
严格入额遴选
1105名院庭长未入额
陈岸明介绍,员额制改革关系到司法体制改革的成败!“入额”,即按照中央确定的39%的员额比例,从现有法官、检察官中把那些能独立办案的优秀人员选任为员额内法官、检察官,其他人员将成为辅助人员或司法行政人员。
在这项改革中,广东坚持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要求,严格遴选。坚持“领导干部与普通干部标准相同”“注重实际办案能力和司法工作经验”“廉政纪律方面一票否决”三个原则,统一遴选,审(检)委会委员、庭(部门)领导均参加全省统一入额笔试,绝不搞论资排辈和迁就照顾。在严格遴选之下,全省法院共有1105名院庭长未能入额,占院庭长总数的23.15%;1531名审判员未能入额;在提请遴选委员会确认入额人选中,129名人选因不在审判一线等原因暂缓入额。
“入额后,就必须办案,院庭长还要带头办案。”陈岸明说,2016年全省各级法院入额院庭长承办案件48.22万件,同比上升30.21%;今年1—5月,全省检察机关三级院领导干部直接办理案件共50373件,领导干部直接办案日益制度化、常态化。
率先推“以案定员”
珠三角5市占比46%
既要落实中央精神,又要接广东地气。以员额制改革为例。中央明确全省的入额人员比例为39%。但是广东的情况是,全省政法编制长期紧缺、案件总量大但分布不均衡。是将此比例“一刀切”贯彻到各市,还是统筹调配,解决破解忙闲不均的问题?广东选择了后者,以案定员!
随后,广东坚持全省不突破39%的前提下,主要根据案件量,兼顾各地法院检察院现有人员结构以及辖区经济、人口、面积等因素,科学测算和分配员额,对案件量少的粤东西北地区,核定员额均低于30%;对案件量大的珠三角核心5市,核定员额占全省总员额的46%。案件最多的广州市检察院核定员额比例为44.2%,最少的汕尾市检察院为23%。各单位内部分配员额时,坚持案件多的部门员额多,全省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入额检察官为976人,占全省公诉编制的50.03%,占全省入额检察官人数的18.11%。
与此同时,广东还积极探索建立员额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全省、区域和单位内部三级动态调整,确保员额数与办案量和司法人员变化情况精准匹配。
(记者 赵杨 实习生 翁汉豪 通讯员 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