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广东省召开司法改革督察推进会,出席会议的最高法院司改办主任胡仕浩点名表扬了一家法院: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109名入额法官,去年受理案件6 .8万件,平均每个法官一个工作日要办两件案子,在珠三角腹地,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是一个人员紧缺、面临巨大案件压力的普通基层法院。
司法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名单中,中山一院并不在列。但从2015年3月该院启动审判运行权机制改革以来,这家法院在司改道路上悄然跑到前面。
A
压力倒闭改革
去年受理案件数全国排第五
“以前加班加点是常态,甚至会带上小孩”,林佩坚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中山市第一法院一名基层法官。这是这个基层法院的工作常态,2016年以前,每周一三五都是法院集中加班的日子,不少办公室夜里亮灯到晚上9点以后。
一组数据能说明该院“案多人少”的严峻形势:近5年来,中山市第一法院收案数一直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上涨。2016年,全院受理案件68291件,在全国3177个基层法院中排名第五。
中山一院原有法官150人,司法改革启动员额制改革后,目前入额法官109人,平均一个法官一年要办案405件。以一年200多个工作日来计算,相当于一个法官一天要办两件案子。
而收案数还在持续上升。今年1-5月,中山一院受理案件达到43451件(含旧存),同比上升31.86%,全年预计将突破7万件。
中山一院院长罗嘉浩明白,面对案件压力,法院不可能通过继续增加法官的加班时间来解决问题。
“先不说案件办理质量,就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量,都是法官们无法完成的”,罗嘉浩深感形势逼人:“传统的法院、法官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这样的局势倒逼我们改革。”
B
外包实现减负
将审判辅助性事务交给第三方
如何提高审判效率,又保证办案质量?中山一院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发现最直观的问题是法官“大包大揽”,一个案件从送达、信息录入到庭审排期和记录、统计、归档等等,都由法官来完成。这不仅耗费了法官大量时间,而且效率也不高。
针对这种传统办案模式,法院提出破解策略:把审判辅助性事务剥离出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来完成。
走进中山一院办公楼11楼,一个大房间墙上挂着一块“综合审判服务小组”的牌子,里面分8排整齐地坐着几十名年轻员工。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人不属于法院工作人员,却从事着法院的工作。
这个思路刚提出来时,有人质疑:“法院的工作外包是否安全?”“外包服务是否专业?”“会不会造成信息泄露?”
中山市第一法院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吴振华说,经过近两年实践、调整,证明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
为防控风险,法院把诉讼程序分成一个个节点:收案—分案—排期—制作诉讼材料(包括传票、应诉通知书、合议庭成员告知书等)—通知送达—移送—案后送达等。第三方公司根据工作需要,组建相对应的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各节点工作。此外,法院还在关键区域实时监控取证,杜绝违规行为,并通过签订合同确定违约责任。
诉讼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些程序性要求是法律的硬性规定。为规范公司操作,法院详细制定26个操作规范,超15万字。吴振华解释:“不需要这些员工有判断力,但一定要求他们有不折不扣的执行力,通过规范确保办理结果的可控、唯一、合格”。
C
法官专注审、判、写
案均成本下降27%并预防腐败
目前在中山一院,已有审判服务、速录、诉讼服务中心、档案整理等58项工作社会化。
“外包”对岗位的专业化要求尤其强调,比如法院委托的速录员打字速度在每分钟200字以上,快的达每分钟300字,这是书记员无法实现的。
这样的改变,大大有助于法官专注办案。法官只做审判中最核心的“审、判、写”,即开庭、签发文书、撰写判决书,并负责主持庭审、案件评议、实体审查案件等,法官助理则专门协助法官“管、核、写”,即管理法官案件事务、审核审判服务结果、撰写大部分法律文书,负责审查诉讼材料、组织证据交换、召集庭前会议、主持调解等。
“分离其他事务后,法官的办案量大幅增加,缓解了法官不足的问题”,罗嘉浩说。
数据也证明了这点。改革后的2015年、2016年,该院结案同比增22.13%、28.73%。2017年1-5月,结案20722件,同比增24.79%。办案质量上,2016年审限内结案率升至99.82%,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降至1.3‰。
社会购买服务后,还有两个出乎意料的成效。一是降低了成本,从总预算与总结案之比看,案均成本下降26.96%。吴振华解释,这是因为购买服务促进了人员精简,且社会化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比公务员低。
此外,罗嘉浩认为,改革后更为科学的制度设定使法官更不容易腐败。从管理上说,程序的碎片化、严格分工,大大减少了法官与当事人的接触,使腐败更不容易。
D
案件繁简分流
50%的人手审理20%难案
把法官从繁琐中解放出来后,如何让他们做到更专业审判,这是罗嘉浩不断思考的问题。
调研发现,中山市第一法院有80%的案件都集中在几类案由上:民间借贷纠纷、信用卡、金融借款合同、劳动争议、买卖合同、房屋买卖合同等,这些案件较简单。而另外20%的案件则属疑难案件。
由此,该院开始探索专业背景下的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后,50%的审判力量审理80%的简易类型案件,另外50%的审判力量审理20%疑难复杂案件。
专业化审判改革重建了法院的组织架构,让管理扁平化。罗嘉浩介绍,以案由相近、人案均衡为原则,全院审判工作分成33个审判单元。其中刑事审判包括1个简易单元+5个普通单元;民商事、行政审判包括7个单一案由单元,20个多案由审判单元。经过这一番搭建,每个庭划分出2-4个单元,实现案件繁简分流,一个单元案由最多只有10个。
丁向娜是中山市第一法院民间借贷审判单元的审判长。“虚假诉讼的证据很多时候看似合法,一般人很难辨识,需要法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一眼看出其中的玄机”,丁向娜说,2015年,她所在的审判单元发现此类虚假诉讼18起,2016年上升至33起。
丁向娜认为,这得益于法院的专业化审判改革,极大提升了法官的审判专业水平和辨别能力。“改革前,很多法官属于‘万金油’型。改革后,我专攻民间借贷类案件,有机会更加精准地研究此类案件,也能够更合法、更公正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E
建智慧法院
卷宗袋有二维码 文书自动生成
南都记者发现,中山市第一法院每个案件的卷宗袋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在每个流转环节,接收人都要扫这个二维码。
第三方公司派驻到法院工作的刘蔚青主要负责“卷宗移送”。上班时,刘蔚青接过上一个环节传递过来的案卷,先用手机扫一下案卷封面上的二维码,留下自己的印记,同时,案卷的许多相关信息也反映出来,就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流程,将案卷移送给相应法官,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这是院里研发的卷宗管理系统,每本卷宗都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和编号,在立案时生成。通过手机软件A PP扫码,不仅能快捷签收和记录案件信息,了解流转情况,还因节点管理的强化而大大缩短办案周期。”廖志良介绍。
“卷宗身份证”只是中山第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细节。该院还制定了智慧法院建设三年规划,自主开发事务管理、移动端A PP和自助服务三大系统。本月底,该院研发的一套文书辅助生成软件将上线,针对简易案件,特别是金融类、民间借贷类案件,通过抓取案件基本信息及案件办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就可以实现各类文书的自动辅助生成、标准化制作,减少人工手工录入。
“信息化将促进管理手段和决策模式革命”,罗嘉浩提到,以前推动工作更多靠开会加谈心,现在通过数据管理、节点管控,用事实说话,从依靠信任到精准把握,从个案推断到全面掌控。
数说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
审判运行权机制改革
2016年,法官人均结案数405件
数量:2017年第一季度结案11444件,同比增长33.66%。
质量:2016年审限内结案率升至99.82%,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降至1.3‰。
效果:办事易了,开庭以外事务基本在诉讼服务中心办理,信访投诉率仅1.8‰
2016年,简易单元法官审结案件最多1005件
金融审判单元:法定审限内结案率高达99.6%,服判率高达98%;简式文书改革将裁判文书精简至3- 4页,缩短制作周期50%
家事审判单元:庭前调撤率高达8 0%,调解和好率为33 .8%,改变以往调解和好几乎为零的历史,是全国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
民商事审判:2017年第一季度收结案比达100.43%,同比上升35.58%。
成本下降
人力:法官减少,结案增加
资金:2016和2017年案均成本下降26.96%
管理:人岗更匹配,安全、廉政、干扰风险降低,管理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