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法院有了‘律师通’‘审务通’,很多事情都不用来回跑法院,在网上就能申请立案。”
……
2014年11月,经中央政法委批复同意,广东成为全国最早一批进行司法改革试点的省份,从而拉开了广东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序幕。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早在前几年,广东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就已经开始,并为司法改革提供了一片沃土,上述“用了都说好”的用户体验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何让公众在司法改革中更有获得感?怎么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执行难问题“终结者”角色该由谁来扮演……毋庸置疑,在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大潮中,科技已然成为破解这些“老大难”问题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并为法院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7月4日清晨,踏入地铁车厢后,陈舒舒像往常一样,熟练点开手机中的“法官通”,调阅稍后庭审案件的电子卷宗材料。在广州中院商事庭担任法官的她,早已习惯了利用上下班这些碎片化时间移动办公。而“法官通”的语音输入功能,让她从手写判决文书的繁重工作彻底解放出来,腾出了更多的时间钻研案情。
陈舒舒这一工作的变化离不开广州智慧法院进程的推进。早在20年前,无纸化办公让法院工作者开始尝到技术的甜头。如何进一步在效率和公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广州中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广州审判网、12368平台、审务通APP、微信……多个网上渠道,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完成立案。近年来,围绕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广州中院依托法院云计算平台,建成了业务网上办理、流程全面覆盖、数据互通共享、系统辅助裁判的“三通一平”(法官通、审务通、律师通、12368网上诉讼服务平台)智能办案体系。
其中,审务通和律师通可以说是广州中院专门面向当事人和律师打造的“移动法院”。人们可以通过这两款手机APP进行网上立案、提交案件申请、手机送达、查阅判决文书、缴纳诉讼费、联络法官等。
让公民在案件中感受到公义,是国家进行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事人的这种体验,往往从需求的即时反馈而来。”广州中院研究室副主任谢平介绍,“法官通”的应用,一线办案法官即便不在办公桌旁,也能实时回复当事人的疑问。
技术的革新,带来广州法院智审系统的成熟。尤其在卷宗电子化以后,合议庭法官交叉阅卷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卷宗电子化以前,所有卷宗都在经办法官手里,就会出现合议庭合而不议的问题。”广州中院金融庭法官吴晓炜对此感触颇深,如今,所有法官都可以在“法官通”上随时调阅卷宗,这个优势在一些需要多次合议的疑难案件里更能体现。此外,远程移动合议,解决了“一旦合议庭有成员出差,便不能进行合议”的问题。
司法责任终身制,让法官裁判更加谨慎,广州法院的智审系统为法官提供司法辅助参考。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中院已经成立类案识别重大项目攻关小组,按照“建立模型、特征学习、有效应用”思路,以醉酒驾驶、劳动争议等法律关系相对简单、裁量尺度相对固定、规模效应明显的案件为突破口,探索出基于司法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裁判技术,实现类案识别与推送。此外,法官审理案件、撰写裁判文书时,系统会自动向法官推送相关法律法规、同类案件和说理段落。
智慧法院建设为提高办案质效提供了有力保障。据统计,2016年广州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370346件、办结293564件,法官人均结案275件,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2.75%、22.56%和69.23%,均创历史新高。2017年5月11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全国法院第四次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广州中院作为唯一中级人民法院代表介绍智慧法院建设经验,得到了最高法院周强院长的肯定。目前,广州智慧法院建设经验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全文收录,并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究会上向全国推广。(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李锐忠 □杨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