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公益咖啡学院实践基地。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小咖啡参与社会公益,大律师为村民解纠纷……在东莞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一批创新项目盘活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村民以及小区业主等各方社会资源,在互动交流中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逐渐形成了“人人都是享有者,人人更是参与者”的生动局面。
今年东莞全力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东莞市委政法委与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合作,共同组建了东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观察团。10月22日,观察团第二期活动走进横沥、寮步两镇,探访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
公益项目有了“造血”功能
“手冲咖啡看起来简单,掌握了这些要点,你们也可以做出一杯专业而地道的咖啡。”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内,公益咖啡学院的咖啡师正在对学员进行培训。
公益咖啡学院是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香港食品企业捷荣集团联合成立的公益项目。项目创立之初主要向困难家庭成员、残疾人、社矫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但随着项目深入开展,如今已转变成为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技能提升公益培训。
“政府负责提供场地等服务资源,企业提供专业的课程保障。”横沥镇政法办副主任刘趁燕介绍,“学员在享受公益咖啡学院提供的50小时免费培训后,需要相应地参与社会公益服务50小时。”
“这个项目的可爱之处不在于企业掏了多少钱,而是可以通过我们最擅长的事情真正帮到别人,并且通过这个平台培养了更多的志愿者。”捷荣集团中国大陆总经理梁剑明说。
不仅是培训学员,今年6月咖啡学院还在横沥镇半仙山村孵化出一个全新的公益项目“益企啡吧”。这里的咖啡师和服务员全都是“咖啡学院”里的新老学员志愿者,店里营业收入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朱有萍是“咖啡学院”第五期学员,也是“益企啡吧”的店长。她告诉记者,如今“益企啡吧”还将平台延伸至学员所开的早餐店、糖水店等,每逢周三由他们向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群体派送爱心糖水或者爱心早餐,经费全部来源于“益企啡吧”的利润。
一杯咖啡实现了“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也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对接,聚合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刘趁燕说,今年“益企啡吧”在横沥另外两个社区的新门店将开张,市文化馆也希望展开合作。
位于莞樟路旁的寮步镇益创中心,汇聚了公益慈善超市、公益咖啡厅、志愿者培训中心等多个公益项目,“公益+商业”的模式同样赋予公益项目“造血”功能。“在租金上,我们首先对进驻中心的商家给予一定的优惠,另外在经营形式与内容上都会要求增添公益元素,而且要求商家拿出1%的经营额作为寮步镇志愿服务发展基金。”寮步镇志愿者协会会长董放心说。
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工作繁忙,暑假的“空白时间”如何确保孩子的安全成为不少人的烦恼。每年暑假,寮步镇志愿者协会都会联系益创中心的爱心商家三木美术,向孩子们提供公益美术课程,使他们度过平安、有趣的暑假,家长们工作时也更加安心了。
“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公益助推、全民受益”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东莞“多点开花”。
专业律师为村民解纠纷
“当代包公”“正义之卫士、律师之楷模”……走进位于寮步镇西溪村委会的张惠欢律师调解工作室,一面墙上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
成立于2019年6月的张惠欢律师调解工作室是东莞市首家设在村(社区)的个人调解工作室。作为从业近30年、担任驻村法律顾问6年的律师,张惠欢的调解方式专业又不失人情味,深受当地群众的信任。张惠欢由此成为寮步镇调解工作的“定海神针”,当地在调解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往往都会介绍当事人来这里寻求帮助。
“作为公益律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和公益精神。”张惠欢说。按照规定,驻村法律顾问一个月只要来村里一次,而她几乎每周都要来工作室两次,除了自己上阵,还“传帮带”培养了一支由2名驻村居律师以及4名调解员组成的调解队伍。
成立一年多来,工作室共受理纠纷65宗,主要纠纷类型为婚姻家庭纠纷、劳动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邻里纠纷等,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4宗,其中包括3宗法庭委托的诉调对接案件。在今年疫情最严重的3月份,张惠欢依然忙碌在调解工作一线。
在这些成功化解的纠纷中,一宗十多年无法解决、当事人反复上访的案件格外引人关注。2009年,刘先生与何先生(化名)因合伙公司的股权问题产生矛盾。2010年,刘先生被何先生免去了公司职务并驱逐出厂,两人反目。刘先生将何先生告上法庭,涉及3个民事案件与2个刑事案件,再加上刘先生10年来持续上访,案件调解难度极大。
张惠欢接手后,奔走于两方之间,先后12次与当事人会面调解,努力寻找突破口,从法、理、情等角度启发疏导。对于张惠欢,当事人从充满敌意到充分信任,最终达成了一致。
“由专业律师主持调解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以及品牌人民调解员的示范作用,有效化解了基层各类矛盾纠纷,是新时代人民调解‘枫桥经验’在寮步的发展版。我们今年准备在寮步镇成立第二家驻村社区的个人调解工作室。”寮步镇党委委员丁涌说。
和谐乡村“美美与共”
彩绘轮胎、紫藤花架、手绘墙画……如今,走在横沥镇半仙山村村委会附近、朱氏宗祠古韵的老旧街巷,路边、墙角、绿化带上都被绿植“扮靓”,形成一条花园长廊。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条长廊此前是一片荒废的绿化带,不仅杂草丛生,各种破烂的家具杂物、竹枝被零散地丢弃在路边,成了村里的“垃圾死角”。
“这是许多老旧社区常见的模样,景观只是表象问题,其中凸显的是社区治理的困境。”刘趁燕介绍,去年初,半仙山村自发组织了一支特别的“居民自治”队伍,并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开始在村里打造“边角花园”。
刘趁燕表示,“边角花园”项目既是横沥镇推动社区治理的试点项目,也是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带动村民共同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的一个特色项目。
大家齐参与,“脏乱差”变身“美净绿”。“我们一起维护门前的‘边角花园’,现在村里的环境比以前漂亮多了。”村口杂货店老板、从湖南来莞的姚红堂说。在志愿者的带动下,横沥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加入“边角花园”行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村民凝聚到一起,让村居成长为一个越来越有大爱的“大家庭”。
在寮步镇的药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亲子空间、家庭厨房、舞蹈室、健身室、社区学堂、公共图书室……多个功能室为居民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空间,让社区居民乐享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2018年11月,东莞市香市公益互助会正式承接运营药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社区参与、社区互动、社区互助、社区和谐”服务理念,为药勒村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和社区家庭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服务。
寮步镇公共服务办副主任尹永儿介绍,互助会的社工们在前期通过调研和访问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充分地了解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从个人层面、家庭及群体层面、社区层面这三个层面,开展邻里相关服务,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开展社区共治,并推出了邻里文化共享共融的系列活动。”尹永儿说。在“一勺米”公益挑战、微空间共建项目、“好邻居”睦邻文化节等一批活动后,邻里感情进一步增加,社区氛围更加和谐友善。
“这些活动为我们和新莞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打破原来不熟悉的隔阂。现在,不管老莞人、新莞人,大家都是社区的一分子。”社区居民卢阿姨对此感触很深。
为了丰富当地居民的娱乐文化生活,中心还组建起药勒村歌唱队、舞蹈队,邀请专业老师指导,由此搭建起老年人、家庭妇女们自我价值实现的大舞台。卢阿姨说,加入舞蹈队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中老年人每天一起唱歌跳舞,从害羞到自信,健康又开心。”
“有交往才有邻里、有参与才有幸福”。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不仅让村民和居民有了更多获得感,也提升了外来人口的归属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区小氛围,营造了东莞共治共享的社会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