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新闻联播》对江门法院“党建结对+业务联动”基层治理新模式进行了报道。
基层法庭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法院和基层法庭之间客观上还存在“上下不通达”的脱节现象。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纠纷?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党建结对+业务联动+基层治理”模式,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莫庚喜带着另外7户代耕农从老家来到江门恩平市沙湖镇南塘村委会车元村,开启了代耕人生。
根据合同约定,车元村为8户代耕农划分出8亩旱地专用于建设房屋、晒场、猪舍和牛舍,村民小组及其他村民不得以任何手段侵占使用,承包日期从1986年1月起实行。然而,我国于2004年开始免征农业税后,8户代耕农不再代交“公购粮”。车元村认为依照合同代耕农应当缴纳租金,因此,双方围绕“该不该缴,向谁缴,缴纳标准是多少”而争论不止。2017年3月,车元村经济合作社对莫庚喜等8户代耕农分别提起诉讼。
江门恩平市人民法院沙湖法庭庭长郝登荣介绍:“这起系列案经过一、二审,江门两级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参考了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限,本着维护代耕农群体基本生活权益,我们支持双方承包关系维持至2029年底。”
然而,8户代耕农拒绝支付2018、2019年承包款,双方因承包合同是否解除和承包费用收取标准再起纷争,案情又变得停滞不前。
直到今年,与沙湖法庭结对的江门中院民三庭党支部提议,请当地政府、发改、农办、综治办等部门参与协商和调解,最终定下解决思路:无论土地继续承包还是未来流转,代耕农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都将得到保障。公购粮租金由市场价变更为国家发改委每年度公布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标准,得到了双方一致认可。
16年的积怨一笔勾销,这得益于江门市中院开展的“党建结对+业务联动+基层治理”创新项目,通过中院机关16个党支部与全市29个基层法庭开展结对共建,打造服务基层的新平台。
“基层人民法庭熟悉基层,知道人民群众的‘痛点’,中院机关相对而言法律运用水平较高。”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余捷泉表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能更好参与基层治理,形成法院机关、人民法庭基层治理的“链条”,有效解决人民群众难题。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