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拥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人口倒挂严重,社会治理难度大,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东莞市委政法委、市中级法院结合东莞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推广诉调对接“1+2+3”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打造诉源治理东莞样板,有效发挥政法机关“促和谐”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健全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格局
东莞诉调对接“1+2+3”模式,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大调解。一个中心是指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全面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全面实行调解前置。凡是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民商事案件,除法律规定不能调解、不宜调解的以外,全部纳入线上调解平台,由中心调解员分流后进行诉前调解。
两个平台是指全市法院以“一个中心”为依托,建立线上线下两个调解平台。线下平台主要是标准化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场所,在法院建立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医疗、金融、知识产权等专业化调解工作室,以及以法官、调解员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线上平台方面,东莞市第一法院在全省率先试点“广东法院诉讼服务网管理平台”,为当事人提供在线咨询、风险评估、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等一站式解纷服务,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当事人、调解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调解。
三大调解则是指强化专职调解,由法院专职调解员组建专业调解团队,从诉前、诉中到执行,全流程化解专业疑难案件。强化律师调解,全市法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29家律师事务所共计172名律师参与调解,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强化特邀调解,引入市工商联、市金消协、平安促进会、各行业协会、各大商会等74家特邀调解组织和428名特邀调解员,成功化解一批物业合同、金融借款等类型化案件。
推进资源整合 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
在构建诉调对接“1+2+3”工作模式中,东莞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党政领导一盘棋、社会参与总动员”的工作格局,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其他相关市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首批试点各项工作。
市委政法委与市中级法院联合印发《东莞市关于全面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诉调对接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并将诉调对接工作情况纳入各镇街平安建设年度考核,并且以两级法院为中心,有效整合各类行政机关、调解组织、行业协会、居(村)委会等非诉讼纠纷解决主体,实现矛盾纠纷的层层分流、源头化解、基层化解,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截至2021年3月,全市法院通过诉调对接机制成功调解案件103903件,调解成功率63.93%,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增量。
此外,东莞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全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初步构建了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目前,全市现有各类调解委员会1233个,个人调解工作室45个,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畅通多元渠道 服务保障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诉调对接“1+2+3”模式实现多元解纷的优势进一步彰显,为依法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法院进一步拓展完善线上调解平台,推出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电子送达等线上服务组合拳,开展“云调解”“微庭审”,当事人在家也可享受到“指尖调解”“掌上调解”的便利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全市法院通过线上平台成功调解案件超过2000件,实现疫情期间诉讼服务不打烊、多元解纷不停摆。
针对因疫情防控引发的各类涉企矛盾纠纷,全市法院开通“绿色通道”,优先调解,调解不成的,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保全、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于以生产经营疫情防控物资企业为当事人的案件,采用领导包案、专案办理、协同办理等措施,切实加大审判执行工作力度,比如,第一法院率先推出微信人脸识别线上退款,组合推出八项执行服务,获最高法院和省法院官微推广。疫情防控期间,全市法院针对企业复工复产积极促成执行和解案件5321件。
东莞法院还通过主动送法到社区进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主动选择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非诉讼调解方式,实现纠纷化解“不出门”“零跑腿”。市第一法院联合社区开展企业经营风险和法律问题调研,及时反馈意见建议,统筹社会资源,凝聚解纷合力,促进基层完善社区治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
(东莞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