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全国第15座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城市,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在东莞就业、经商、求学,契合了东莞“双万”城市“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一方面,人口聚集带来极大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城市快节奏生活衍生的社会心理危机也给基层治理带来挑战。东莞针对现状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到社会治理中,出台政策措施,开启服务热线,建设服务站点,从源头解决社会安全问题。
东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杰钊表示,东莞在社会基层治理工作中探索“心”路径,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工作中探索“心”力量,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社会治理中,出台政策措施,开启服务热线,把社会心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及时疏导市民的情绪困扰,从源头解决社会安全问题。
从源头防范化解矛盾
催生社会治理“心”路径
“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及时化解和疏导很有必要。”东莞市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科长陈正宜介绍,早在20年前,东莞多地开始尝试探索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来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如,茶山镇通过多年摸索推出“心彩虹”心理服务工作模式,被评选为东莞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获得市财政奖金支持并全市推广;2013年成立的东莞市公安局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除服务公安队伍外,还与110指挥中心联动,面向社会开展紧急心理服务。
茶山镇“心彩虹”心理服务工作站在茶山中学开展游园活动。
镇街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方面先行先试,给东莞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引进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整合全市心理服务资源,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20年开始,东莞市委政法委推进“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站(室)建设,创新“莞爱心灵”心理服务项目。2021年10月,东莞市心理热线“88881111”启用,24小时免费为全市群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开启东莞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全市一盘棋新局面。
目前东莞全市已建成镇街(园区)一级“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站43个,村(社区)一级服务室597个,建成率均为100%,实现心理服务站(室)建设全覆盖。
2017年、2022年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平安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实现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六连冠”,政法工作群众满意度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其背后离不开心理服务工作的支撑。
“整合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东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走的是群众路线。”东莞理工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成伟表示,目前东莞已基本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心理服务的目标。
一条热线服务千万市民
心理服务列入十大民生实事项目
“您好,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我很难过,就想找人聊聊。”
“您慢慢说!”
……
一年四季,东莞这条热线在群众心间汇聚一股暖流。
近年来,“不开心,就拨88881111”逐渐成为东莞市民的共识。2021年10月25日,知音莞家热线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上线,向市民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服务。
这是一条2022年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的热线,一条篮球巨星易建联免费代言、MV宣传视频霸屏东莞城市广场的热线,也是一条东莞市民熟知的热线。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永胜介绍,为解决市民的“心有所盼、心有所需”,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整合卫生健康、公安、教育、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六部门的公益性心理援助热线的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反复研究、协同配合、加速推进,最终形成了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并构建工单联动转介机制,实现全流程无缝对接闭环管理,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融合。
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心理健康科普讲座。
同时,对于需紧急处理的高危个案,热线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紧密联动,联合对来电者开展处置,全程跟踪,闭环管理。对高危个案跟踪随访1462人次,满意度97.81%,转介公安部门联合现场处置60例,成功干预100%。目前,在东莞市镇两级共有1000多位心灵“摆渡人”,构成市镇两级危机处置应急响应队伍,搭建起线上线下的协同干预模式。
一个地市,一条热线,24小时服务全市千万市民。热线成立以来截至2022年底,来电接听总数18431个,同比增长232.99%,接听总时长为5582.07小时,同比增长200.87%。
“串点成线”百花齐放
推动全民共享心理健康防线
推进“心理咨询”工作下沉到村、社区,打造一批社会心理服务品牌,规范心理咨询室建设……东莞充分整合社会力量,丰富心理服务资源,精心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样板,建设成果遍地开花。2022年全年,东莞“粤心安”共开展心理咨询服务9664次,心理危机干预916次,扎实为群众解决“心头大事”。
在东城街道,“粤心安”心理健康项目引进医学仪器“热成像仪”,建立起心理服务管理数据库,以科学工具赋能心理服务。“热成像仪可以科学直观地监测到服务对象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后,身体效能的变化和改善。”东城街道综治办“粤心安”工作站工作人员林倩敏介绍,专业的设备配合心理咨询师,慕名来到东城街道“粤心安”工作站的群众络绎不绝。此外,项目还走进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为一线工作人员减压提供心理支持,为基础工作提高质效。
在茶山镇,“心彩虹”通过“互联网+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定期对辖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评估,对诉求问题精准定位,对危机隐患进行前瞻识别和源头化治理,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数据库建设到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逐步形成社会心理服务的有效闭环。“部门联动作为茶山镇‘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发挥着组织协调和风险监管的职能。”“心彩虹”项目负责人江世杰回忆,去年7月某晚,经过多部门6小时的干预,成功调整一名女子随时可能跳河自杀的不稳定状态。
在横沥镇,以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为枢纽,联动心理咨询师、政府部门、社工、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多元联动机制已经形成。
不断健全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东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心”思路、贡献了“心”力量,搭起了一个个温暖治愈的避风港,增添了东莞城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