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远清城区石角镇坚持以“心”思路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对社会治理工作的助推作用,通过完善机制、搭建平台、闭环服务、多方联动等措施,加快推进“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助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石角镇“1+6+N”一站式服务平台
搭建平台织密“心”网
按照条块结合的办法构建镇、村二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体系,搭建起纵向、横向两个平台,纵向依托综治办建立1个镇级心理咨询室,横向用好用活党群服务中心,分别在22个村(社区)设立“粤心安”心理服务站,由村(社区)治安主任兼任工作人员,织密“粤心安”工作网,实现心理服务站点100%行政村全覆盖。在各村(社区)设置驻点心理服务站,让社会心理服务走进家门口,对村(社区)个案分级排查及跟进,调和缓解各类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确保辖区和谐稳定。
完善机制汇聚“心”智
秉承着平等、尊重、真诚、保密的服务理念,石角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普惠性宣教为切入口,统筹多方力量,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危机介入、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心理健康状态筛查等多样专业服务,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心理疏导个案服务工作流程》、工作人员《工作守则》、《保密原则》和群众《权益告知》、《来访须知》等工作制度和服务流程。
▲石角镇“粤心安”心理服务室
创新模式解除“心”防
镇级“粤心安”心理服务室进驻综治中心,创新融合工作模式,将心理服务延伸到信访调解,“一室”变“多能”,及时将个别情绪激动的来访群众带到“粤心安”心理服务室,安抚其情绪,将情绪疏导与化解矛盾有机结合。同时,为了改变心理咨询“不求不助”的现状,石角镇加大线上、线下宣传,线上通过企业群、物业群、村民群、房东群等平台进行宣传,线下结合其他工作同步开展宣传。引导居民主动了解并寻求咨询帮助,鉴别个人问题成因,建立咨询档案,通过开展“一对一”心理服务,切实帮助服务对象发挥自身潜能进行自我减压和情绪疏导。
多方联动打造“一站式”服务
石角镇充分依托“两化”“两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挥网格员、信息员“人地两熟”的优势,加强与妇联、团委、工会、民政办、网格办、信访办、中心学校、卫生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着力于有心理疏导需求群体的排查和发现,重点关注吸毒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失意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有关部门或网格员在工作走访中发现心理问题明显的居民,邀请其到“粤心安”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家庭教育、夫妻关系、隔代抚育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实现服务到“心”,最大限度减少矛盾纠纷发生。今年1月至今,专业咨询师已为15余人次提供心理服务,其中由妇联转介接受心理服务2人次,由信访办转介接受心理服务2人次。
典型案例1:2023年,塘基村委会网格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村民黄某华行为异常,在尝试与其进行对话后,发现其思维逻辑混乱,疑似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网格员立即将情况通过“粤平安”系统进行上报,并同步电话联系镇精防办进行报备。镇网格指挥中心接报后,迅速组织综合治理办、派出所、卫健办、卫生院到黄某华家中了解情况。经了解,黄某华从12岁左右开始出现抑郁情绪,近两年来症状加重,出现自言自语、烦躁、易怒、攻击性和破坏性等疑似精神障碍行为。经过精神科医生初步评估,黄某华疑似精神分裂症,建议立即送院治疗。出于对家人的不舍及对初步诊断的质疑,患者家属拒绝送院治疗,始终坚持在家中自行监护。在心理咨询师、网格员、村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天的沟通开导,其家属终于同意由派出所协同网格员将黄某华劝导上车并由家属陪同送往清远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目前,黄某华在清远住院接受治疗,情况稳定。
典型案例2:2022年3月,石角镇戒毒康复人员余某向社区戒毒中心诉说目前遇到的困难。在了解到余某的家庭情况后,针对其表达的情感疏导、子女入学、家庭关系调和等诉求,石角镇综治办组织派出所、禁毒办、石角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等相关部门进行商讨,明确工作分工,最终为其女儿顺利办理了入户手续,并已报名入学。镇禁毒社工也持续保持与余某的密切联系,了解关注其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在精神上给予了极大地鼓励。2022年8月18日,余某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带着女儿来到石角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送来一面印有“贴心服务,尽职尽责”的锦旗,衷心感谢工作人员的关爱与帮扶。
下一步,石角镇将继续抓实抓紧“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抓重点、强弱项、树亮点、出经验”的思路,对照目标、落实责任、持之以恒、全力推进,不断开拓“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画好社会基层治理“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