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有“楼长”,河有“河长”,如今路也有“路长”了。记者从珠海公安交警部门获悉,为提升道路综合管理效能,深化文明交通创建工作,提高路面见警率和民警管事率,充分激发民警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2月以来,在珠海市公安局的部署下,珠海公安交警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改革创新,推出“路长制+网格化”勤务管理模式,让交通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
路遇交通问题可找“路长”解决
市民每天开车在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经常在同一条路碰到塞车、有些信号灯等候时间长等。这些问题以往都是通过拨打12345或110等渠道反映,如今,市民在珠海路上碰到交通难题,可直接找“路长”反映。
珠海公安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路长”,就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负责人。目前,包括人民路、迎宾路、港湾大道等多条主干道在内的全市108条道路已实行“路长制”,每条道路上均设置了写有“路长”姓名和联系方式的铭牌。
“路长”一般解决什么问题?珠海交警表示,“路长”的职责并不是解决所有的交通问题,而是解决涉及机制层面的系统性、区域性问题,需要协调交警多个科室联合制订方案的问题。比如一条路上有车辆违停,那么应由执勤交警负责教育或处罚,但如果一条路上违停现象严重,可能存在停车位不够的问题,这就属于“路长”的职责范围。市民如果遇到上述问题,可直接拨打“路长”电话,由“路长”跟进处理。
启动解决机制“路长”负责到底
城市发展越是往高质量走,影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就越是身边的小事。出门会不会塞车、会不会剐蹭,微末点滴做得好不好,是群众满意与否的关键所在。珠海公安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聚焦“微”落到“实”,是今后珠海交警工作的基本方向,珠海交警将充分发挥“路长制”的优势,执行“听民意、勤检查”等具体职责。
听民意,即负责与道路周边群众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工作意见,督促落实整改;勤检查,即负责经常性对挂点包线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情况进行检查,提出交通安全设施完善意见,并跟进相关整改工作;强指导,即负责对挂点包线道路的安全畅通工作进行检查督导,针对检查发现的短板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督促大队改进相关工作;解难题,即负责定期排查道路规律性、热点交通管理问题,并组织研究分析,制订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进行整改。
据介绍,“路长”的头号工作任务,就是主动听取民意,搜集群众的问题和需求,提出解决思路。“路长制”实施后,市民可直接向“路长”反映问题,由“路长”直接协调交警支队相关部门解决,节省了以往需要层层上报的时间。一旦启动解决机制,问题由“路长”负责到底。也就是说,在这108条道路上行驶的驾驶员,拥有了一个“专属服务员”。
同时,“路长”均由珠海公安交警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他们有着丰富的从警经验,具备更强的系统化宏观思维,如同资深医生为道路“把脉问诊”。如部分道路问题并不只限于一条道路,可能还涉及邻近道路,“路长”与“路长”之间会密切联系,定期综合分析搜集到的问题,排查各个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系统性解决问题,避免解决一个问题又带来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处理效率和质量。
据了解,目前108条道路的“路长”名单已在珠海交警官方微信号公布,并在道路上设置了路长公示牌。下一步,交警部门将协调各区政府,由镇街干部挂点县道、乡道的“路长”,做到全市道路全覆盖。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全警上路’,和传统意义上的‘全警上路’不同,‘路长制’是完全的民意导向、问题导向,把优势警力资源放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让群众遇到问题时能直接对话政府部门。”上述负责人说。
划分“责任田”服务更精准
珠海公安交警部门推出的另一项改革措施,是实行“网格化”勤务。据了解,“网格化”勤务是指将管理辖区分为若干块“责任田”,每块“责任田”里选派一名“网格交警”开展工作。目前,该措施已在主城区进行试点,全面铺开后,全市将有100余个勤务网格。
“有了勤务网格之后,市民住在任何一个区域,都会有对应的一名‘网格交警’,就像派出所的社区民警一样,所在区域有任何与交通管理相关的事,都有专门的交警负责。”珠海公安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网格交警”能给群众提供怎样的服务?香洲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民警李俊威开展此项工作已经1个多月了,他所在的二中队辖区被分为10个网格,他负责的是第10号网格,包括梅溪、东坑两个社区。
在此之前,李俊威和其他交警一样,每天早晚高峰疏导交通,平峰期处理事故,中间还穿插进行执法整治。如今,他成为“网格交警”,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开展上门走访,将“责任田”里的居民、重点企业挨个走一遍。
通过走访,李俊威搜集并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东坑幼儿园园长反映,幼儿园门口没有斑马线,也没有让行标志。李俊威直接协调珠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设施部门,半个月后,幼儿园周边交通设施得以完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李俊威在工作中发现,只有他和另外2名协管员负责包含两个社区的网格工作,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于是,他在走访过程中积极物色交通管理积极分子。一个多月后,李俊威发展了9名“网格员”,包括小卖部老板、保安、热心交通的志愿者等,一支小型交通管理队伍建立起来了。
“网格化”勤务带来了哪些好处?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是管理更加精细化。以前以交警大队、中队为单位的管理,因辖区面积大,无论大队还是中队,都很难做到事事周全。现在由每名“网格交警”负责一片“责任田”,职责任务更明确,管理更精细。
其次是交警资源分布更均衡。之前的交警业务以路面为主导,形势复杂、事故多发、违法多发的地区投入警力较多,路面问题少的地区投入警力较少,但如此一来也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死角。实施“网格化”勤务后,再偏僻的地方,只要有问题,都会有“网格交警”上门处理。
再次是信息更对称。实施“网格化”勤务后,辖区交警能更直接地和居民对话,信息流通更直接,交警服务自然能更精准化地满足居民需求。(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