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是全省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以来,江门政法系统精准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加快建设“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为重要抓手,聚焦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源头,多元共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门、法治江门。
“礼乐”二字,取孔子以“礼乐教民”之意。在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的这片土地上,“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人与人之间深埋在血脉中的共识,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方向。
江海区礼乐街道。受访者供图
春四月,景怡人。沿着江门五邑路向西进入辅道,往南驶入礼乐路,便到了江海区礼乐街道综治中心。
从这里望过去,约200米距离内,派出所、检察室、法庭、司法所等多家社会治理相关“门店”比邻而居,在“掌柜”综治中心的调度下,多方联动攥指成拳,对基层矛盾纠纷一窗口受理、一揽子化解,不仅促进“物理空间”和治理体系的高度融合,也进一步提升全周期服务管理水平。这里就是江海区的“基层治理一条街”。
善思者进。“如今,我们还把‘基层治理一条街’的范围往外拓展,覆盖周边2公里,打造基层治理示范带。”江海区礼乐街道综治中心负责人说道。
据介绍,这条基层治理示范带以综治中心为中枢,除了公检法司,周边还涵盖了党群服务中心、执法中心、网格员之家、红色驿站等阵地。此外,当地还引导具有礼乐传统文化特色的龙舟协会、港澳同乡会、商会、慈善会、篮球协会等社会组织进驻,促进“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形成多元共治合力,以高质量基层社会治理赋能“百千万工程”。
江海区选址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和基层治理展示厅。受访者供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显著特征。在科技属性拉满的当下,“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更容易组起“人、机、技”的套装,不断向智慧化、精准化和人性化跃升。
江海区是“两中心一基地”(即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应用示范基地)的所在地。近年来,“两中心一基地”围绕“1+6+N”工作体系建设,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场景结合,提升社会“智治”水平,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江海区网格员携带智慧装备整装待发。受访者供图
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可实现任务管理,队伍管理,网格员巡查轨迹记录、展示与追溯,非接触式数据采集核验、知识服务、基层治理数据要素融合与协同等功能;围绕网格治理,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综合社会治理指挥体系……有了种种技术加持,基层社会治理能够焕发新活力、迸发大效能。
九旬华侨回乡祭祖,发现自己家里住进了陌生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清明时节,在台山市斗山镇,返乡祭祖的陈伯发现自己的老家已经作为他人“新居”,“你是谁,为什么在我家?”
原来,陈伯幼时便到美国生活工作,留下这间房屋交由亲戚打理,直至今年回乡拜山才发现祖屋变他人“新居”。而目前能确定的是,房屋是由“二房东”刘某出租给了现任租客邱某。
“合同还没到期,凭什么叫我搬?”邱某也是一肚子怨气,“你要拿回房屋,得先给我补偿损失!”
一头雾水的陈伯,来到了镇上的综治中心求助。
近年来,台山市斗山镇积极探索并创建了“侨联委员+”调解工作机制,推动政法力量参与镇网格化履职,共同解决涉侨纠纷,打造斗山基层“枫桥经验”新品牌。
因此,该镇综治中心迅速联合法院、司法所、派出所、侨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调解方案;随后,调解团队把陈伯、刘某和邱某召集在一起,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调解。
台山法官团队走访调查涉案侨房。受访者供图
“其实这么久没回来,看到房子被保护得这么好,我内心还是很欣慰的。都是乡里,不计较了,你放心住吧!”得知来龙去脉后,陈伯大手一挥,主动提出同意一次性补偿刘某5000元,并将房屋收回租给邱某继续居住。
“住了这么久,我也有感情了,这下最好,不用搬家了!”见陈伯同意了调解方案,三人激动地握手言和,老巷里的门廊边上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笑声。
此外,在以“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为依托的信息化支撑平台下,新会区睦洲镇整合“雪亮工程”、视联网、无人机及可视化对讲机等信息化资源,将各部门、村(居)紧密连接,织密工作网络,及时掌握“弱信号”,提升风险隐患预警、处置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新会区睦洲镇加强网格管理科技支撑。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南安村的智慧网格员在日常走访排查中发现,两名村民因宅基地问题产生矛盾纠纷,经多次调解,村民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于是,该镇综治中心利用“基层吹哨、部门响应”机制,通过“粤平安”平台将事件流转到农办、规建办、自然资源所、执法办等,各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制定调解方案。最终,两名村民接纳了调解方案,握手言和。
如今,江门各综治中心正不断加强部门联动,突出统筹好智慧网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所和“粤平安”云平台等综治力量,推动政法单位力量进网入格,结合“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深化诉源治理、警调对接、人民调解、群众接访、心理服务,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乡村、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其薄弱环节仍在乡村。如何防矛盾于未然、止纠纷于未发是农村治理的难题。
在新会区茶坑村梁启超故居旁,一块“乡治石碑”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些许启发。
梁启超故居。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吾乡曰茶坑,距厓门十余里之一岛也。岛中一山,依山麓为村落……”走进细看,碑文雕刻的是梁启超1925年所撰写的《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中第七章“乡治”的全文,2000多字,生动详尽地以其家乡茶坑村为例,阐释了乡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有学者认为,梁启超“乡治”的根本精神在互助。
如果说茶坑村是当时华南“乡治”的缩影的话,穿越百年,现如今的茶坑村,何尝不是中国乡村百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穿越百年,如今的茶坑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综治中心为枢纽,联合多方力量,促进矛盾纠纷防范化解,并积极传承发展梁启超的“乡治”理念,推动村民参与社会治理,全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2023年,茶坑村矛盾纠纷同比下降8%,警情同比下降23.6%,集体经济收入1270万元,增长4.42%,村容村貌实现华丽蝶变,环境更宜居宜业宜游。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广东省乡村振兴优秀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不仅如此,茶坑村还充分发挥启超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将每年5月定为“梁启超文化月”,围绕“爱国、家风、强国”主题,形成“启超学堂”“启超家风大讲堂”“少年中国说”等品牌活动,近两年已开展106场,受众约2.4万人次。
跳出茶坑来看,在江门的许多地方,N力量不断上新,不断延伸基层治理温暖触角。
“老人与家人失去联系,你们帮帮忙照顾下。”近日,一位路人带着一名走失老人走进蓬江骑行之家户外劳动者工会爱心驿站寻求帮助。
爱心驿站负责人龙伟为确保老人安全,耐心安抚老人情绪,并通过“骑行侠码上帮”平安联盟报警。最终在民警的帮助下,龙伟与走失老人的家人取得联系。
去年6月,江门水务、森叶燃气、滴滴出行、顺丰速运、骑行之家等10家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与蓬江区签约,加入蓬江区平安联盟,助力基层平安建设。
近年来,蓬江区充分发挥企业、商户、协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群体和群众在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平安创建领域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平安联盟、平安员等群防群治、多元共治平台,共绘一幅覆盖全区的平安新画卷。
民以安为乐,国以安为兴。过去一年来,江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盯社会治理末梢,以综治中心提档升级行动为主线牵引,建强做实基层综治中心,强统筹、健体系、夯底座、聚合力,全力推动“1+6+N”工作体系向更高发展能级跃升,不断夯实江门高质量发展平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