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份实打实的成绩单。
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态势:近4年来,惠州经济总量接连跨越5000亿元、6000亿元台阶,GDP年均增速达6.1%,连续四年居全省前五,2024年进入全国城市50强。
社会大局保持平安和谐稳定:蝉联全国平安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9年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是全省唯一获授“二星平安鼎”的地级市。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惠州,发展与安全如何实现双轮驱动、相辅相成?
近年来,惠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五有”目标和“5+2”规范化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县(区)、镇(街)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平安答卷”,为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了强力支撑。
平台完善
全力推进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建设
群众有了矛盾纠纷,想要找一个“说理的地方”。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进一步加强社会矛盾和风险隐患排查,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看似都是微末小事,却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是一场事关社会治理的“统考”。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按照中央政法委和省委政法委部署要求,惠州坚持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市县“一把手工程”,高位统筹各方资源,全力推进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建设、实体化运作,人民群众的诉求均可“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作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中的“1”,综治中心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枢纽作用。2023年2月,惠州市综治中心挂牌成立并投入实体化运作。200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里,综合办公室、研判督办室、法学专家工作室、网格工作室、指挥调度大厅等功能室一应俱全。
去年以来,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以及信访部门带着工作职能、系统数据集中进驻综治中心办公,加强了信息“全量汇聚”、数据“高频碰撞”、情势“实时同步”,进一步延伸触角,增强了对社会治安风险的感知。
惠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同时,住建、卫健等部门以及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解纷资源实现轮驻。在市综治中心一楼,市法学会法学专家团队已驻点办公,参与重大案件调处、矛盾风险分析研判与全市83个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统筹协调等工作。进驻以来,他们参与重大案事件、矛盾纠纷研判化解11次。
基层既是产生矛盾纠纷的“源头”,也是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的“茬口”。
与省、市综治中心重在统筹协调不同,县(区)、镇(街)综治中心重在矛盾纠纷化解。如何重点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县域,实现“矛盾不上交”,并通过县、镇两级综治中心的资源力量统筹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惠州给出这样的一条建设路径——立足便捷为民,县镇综治中心选址紧邻行政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群众熟悉、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置建设,县区重在推进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镇街突出就地就近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惠州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6.6万余件,其中95%化解在基层。
服务场所突出实用管用,统一挂牌标识,合理布局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等区域,因地制宜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劳动监察窗口等,让群众在综治中心一目了然、办事顺畅,实现诉求一窗受理、高效流转。
“人民群众的诉求都有人办理、依法推进。”惠州市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立足于“三个聚焦”的职能定位,市委政法委高位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县(区)、镇(街)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场所设置、部门入驻、机制建设、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及层级功能定位、治安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规范化”,基本实现全市84个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
机制规范
让综治中心成为矛盾化解“终点站”
“多部门联动帮忙解决矛盾,让我们感受到了公平和温度。”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后,某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今年3月初,大亚湾开发区内某企业一员工突发疾病去世,死者家属与企业、劳务派遣公司因赔偿问题僵持不下。街道综治中心组织相关调处力量开展了数次调处仍未能实质化解,将事件上报区综治中心请求协助处置。
区综治中心召开研判会后,立即组建专案团队并开展调解,经过多日协调,最终促成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并顺利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是关键。
各级综治中心建设起来后,惠州把工作重心转到进一步优机制、建队伍、强治理上来,通过完善全流程跟踪督办运行机制,构建“综治中心搭台、职能部门实质性化解”的工作格局,“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市民在博罗县综治中心阅读有关读本
整合各方资源,联动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成为常态,这得益于惠州发挥市级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县(区)一站式化解、镇(街)主战场作用,通过健全“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机制,确保每项诉求转得出、接得住。
市委政法委还牵头联合11个部门出台与综治中心协同对接的工作指引,健全“统一受理、分类流转、依法办理、闭环管理”工作流程。
例如,惠州探索“粤平安”云平台与公安110系统对接机制,将110非警务警情矛盾纠纷流转至镇(街)级综治中心,按照问题性质,明确部门管辖处理。机制试行以来,已有效化解处置7000余起110非警务警情矛盾纠纷。
部门驻进来,还要担起责。“综治中心强化跟踪问效,健全督办落实机制,把各类矛盾纠纷纳入法治化‘路线图’办理。”据介绍,根据不同类型矛盾纠纷,综治中心严控办理时限和设置督办工作节点,对办理异常问题将及时对职能部门进行提醒、督促、催办,有效解决“程序空转”问题。
从接收案件诉求到转办至职能部门,再到督办落实,整个办理过程高效有序……通过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作,确保了群众诉求的迅速响应和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
信息支撑
科技赋能推动矛盾纠纷一“网”打尽
随着大屏幕闪烁,提示平台收到一条线索,值班人员经筛查一键点击,一起劳资纠纷线索即被流转给相关职能部门,接收处置、分析研判、案结事了等环节可实时跟踪……
线下,各级综治中心让群众遇到矛盾有了地方“诉说”;线上,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智慧治理平台正给传统治理赋予数字化灵魂,为基层治理插上“智慧之翼”,推动矛盾纠纷一“网”打尽。
依托“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实现了程序性推进,跟踪督促办理部门实质性解决矛盾纠纷;同时,也为重大风险动态研判、预警预测、应急处置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让指挥调度、协调联动更加高效。
惠城区水口街道综治中心受理某企业劳资纠纷后,经分析研判,街道难以化解,随即通过系统将情况报送至区综治中心,由于纠纷涉及多个部门,惠城区综治中心及时协调人社、司法等部门联动处置,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实现案结事了。
数字赋能社会治理中,数据壁垒是块“硬骨头”。如果数据共享不畅、数据关联价值获取不足,将导致数据效用难以充分释放,直接影响社会矛盾纠纷的防范和化解。
如何有效突破矛盾纠纷化解“最后一公里”的时空局限?惠州各级综治中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等平台,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
在大亚湾区综治中心指挥中心,通过视频联控系统,可与3个街道实现会议联调、实时调度;仲恺高新区创新搭建“智治社会治理平台”,形成“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五联”工作机制,高效协同,运转流畅。
智慧化平台的广泛应用,让基层社会治理更加“耳聪目明”。通过平台不仅能够精准发现并筛选出问题隐患,也可以让综治力量实时掌握问题动态,对潜在风险进行精细研判,提前介入处置,迅速有效化解矛盾。
“不打官司、足不出户就拿回了欠款,孩子的学杂费有着落了。”2024年8月,仲恺高新区发生一起纠纷案件,从上报至化解,不到一天时间。
原来,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采集基层社会治理数据时,发现了一宗农产品买卖纠纷。农户将水果蔬菜卖给某合作社,合作社却以种种理由拖延付款。
为保障农户权益,使其尽快拿到相关款项,区综治中心立即协调司法行政部门、法庭通过视频平台开展线上调解。最终,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解与释法说理,这起纠纷得以快速解决。
多元解忧
各方力量多途径多手段化解矛盾纠纷
一场激烈“冲突”成功化解,一对往日“冤家”短时间内握手言和,一套调解方案平息矛盾纠纷……街头巷尾村舍发生的故事,是惠州多元化解“万千事”的生动实践。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本质是化解矛盾、为民服务,特点是集中办公、方便群众,这也是“枫桥经验”的核心精髓。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惠州市整合各方资源,多途径、多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走进各级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引导台综合受理群众诉求,这与医院导诊台模式类似,工作人员先对各种“疑难杂症”进行专业精准甄别后,再将不同类型矛盾纠纷进行“导诊分流”,真正实现“进一扇门、解万千事” 。
推动矛盾纠纷群防群治,各方力量需形成合力。惠州发挥综治中心平台中枢作用,加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协调联动,深化法治副校长、法律明白人等工作机制,用好网格员、调解员、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推动“1+6+N”工作体系走深走实。
“有这么多专业人员帮忙梳理问题、答疑解惑,分析工伤认定、法律途径及结果预判,让我们公司心悦诚服。”面对矛盾纠纷调处结果,某企业负责人感叹。另一方当事人也表示满意:“一到这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用争吵,也不用打官司。”
这是发生在博罗县的一起工地伤情纠纷,从起初的激烈争吵到最后的握手言欢,只用了一个下午。
惠州各级综治中心整合多种力量开展高效联动调解工作,不仅让各类矛盾纠纷防范化解在源头,也推动着治理资源延伸到“神经末梢”。
为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惠州统筹政法系统290个党组织下沉到319个重点村结对,集中整治涉道路交通、涉农涉土等突出问题,依法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惠州市三级综治中心积极践行“大调解”理念,聚焦矛盾纠纷快调,依托综治中心加强访调、诉调、警调衔接,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作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城乡基层。2024年,全市通过调解化解的矛盾纠纷约占72%。
在县(区),“乡里茶室”“十心调解”等一批本地化、有特色的“枫桥经验”治理品牌不断涌现,整合法律援助、复议诉讼等功能,形成多元化解的整体合力。
以博罗县柏塘镇为例,当地茶产业发达,博罗县综治中心探索出了“乡里茶室”模式,通过一杯清茶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搭建起了解民意、倾听诉求的窗口。同时,把“和”“融”的茶文化融入调解过程,让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建立社会治理多元善治新格局。
数说综治
● 基本实现全市84个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
● 2024年,惠州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6.6万余件,其中95%化解在基层。
● “粤平安”云平台与公安110系统对接机制试行以来,化解处置7000余起110非警务警情矛盾纠纷。
● 惠州市统筹政法系统290个党组织下沉到319个重点村结对,依法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