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深圳中院成立40周年座谈会召开。
开学来临之际,法官走进校园开展“向校园欺凌说‘不’”的普法活动。
办结各类案件50万余件,出台30条措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到位1162.3亿元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12368诉讼服务热线100%接听率打通“诉讼前端”堵点……2022年,十组亮眼的数据,折射出深圳法院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司法审判工作提质增效,为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数据1
500571件
以审判能力现代化提升司法公信
2022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576903件,办结500571件。
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深圳法院围绕破解司法供需矛盾、全面提升司法公信,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全链条诉源治理、全口径繁简分流、全覆盖审判专业化、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与保障。
全口径繁简分流。完善案件繁简识别标准,全面提升办案效率,结收案比位居全省第一,超出全省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协调小额诉讼案件受理费下调50%,5.1万件小额纠纷一审终局、案结事了。小额诉讼改革经验被评为全国法院司法改革示范案例。
全覆盖审判专业化。出台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9个人民法庭实现专业化审判,南山法院经验被全省推广。56个案例被评为全国、全省法院典型案例。
全流程无纸化办案。优化电子卷宗系统,实现卷宗随案生成、类案智能推送、文书智能辅助、上诉案件一键移送,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下降14.2%,上诉案件平均移送周期下降到18.7天。“法智云端”网上行政诉讼平台获评全国智慧法院创新案例。
数据2
149120件
优化诉讼前端改革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在一座实际管理人口超千万、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城市,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群众诉求多元且巨量,如何快速响应和解决?
2022年,149120件纠纷在立案前成功化解,是上年的1.8倍,显著降低群众、企业解决纠纷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全市法院受理案件和诉前化解纠纷总量726023件,比上年增加3289件。
深圳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活动为契机,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创新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化纠纷”“打官司”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以高质量的司法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纠纷化解渠道,与78个街镇、83家行政机关联动协作,引入特邀调解组织320家、特邀调解员2876名,诉前调解成功率达43.6%,位居全省第一,深圳“万人成讼率”下降14.65个百分点。深圳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经验被省法院推广。
未能诉前化解的纠纷立案后,案件进展到哪一步?联系不上法官怎么办?
群众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完善一网、一站通办机制,线上线下结合,当事人需要什么方式、选择什么方式就提供什么方式,网上立案率、电子送达率分别达到91%和70%,在线开庭51454件。全面建立“适老”、“无声”等绿色通道,避免“数字鸿沟”。上线运行诉讼费管理系统,主动及时、“一键”办理胜诉当事人退费事宜。
创新举措,实行“一号通办”,12368热线发挥诉讼“总客服”、诉求“直通车”作用,实质性办理诉讼事务,来电接通率100%,办理满意率达99.89%,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每周召开院长督导会,一竿子插到底,法官电话难打、“移动微法院”平台信息处理不及时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在最高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估中,深圳法院位居全国70个大中城市第一。
数据3
30条
出实招硬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法院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使命,着力在优化诉讼服务、提升审执质效、延伸司法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稳”字当头,依法审理有力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审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正当竞争案件624件,严惩虚假诉讼犯罪14件,切实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经营、安心创业。3个案例入选全省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典型案例。
“快”字着眼,服务企业有速度。联合市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出台民营企业服务保障措施30条,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把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慎”字为基,保障发展有温度。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关切,在处理涉企执行案件时坚持审慎、善意、文明理念,审慎使用查封、冻结、扣押等强制执行措施,建立超标的查封快速处理、保全方式灵活变通机制,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活动影响。
数据4
5657件
高质量涉外审判服务“引进来”“走出去”
深圳打造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法院如何发力?
深圳法院把握“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力服务保障对外开放新格局。2022年,审结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5657件,6个案例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纠纷典型案例。市中院“裁定全国首例申请认可和协助香港破产程序案”、前海法院“融合港澳资源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获评首届“人民法院涉港澳司法合作优秀成果”。
健全开放型审判机制。持续深化涉外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加强审判专业化建设,增进诉讼便利程度,全面提升国际司法公信力。简化涉港澳诉讼程序,审结首例大湾区内地执业港澳律师代理案件,适用国际公约和域外法办结案件49件,首次适用香港法进行司法确认。在龙华法院设立全国首家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实行案件集中管辖,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
构建跨境纠纷解决新格局。联动境内外调解组织,化解跨境纠纷664件,推动前海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打造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新高地。积极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衔接,高规格筹建大湾区司法研究院,首次发布内地与香港法律规则比较清单,推动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数据5
1.69亿元
最严保护护航创新驱动
深圳经贸繁荣、创新活跃,一直以来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沿阵地”。
受理案件数量多。2022年,深圳法院审结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6612件,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07件,特别是加大侵权行为惩治力度,累计作出惩罚性赔偿判决29件,判赔金额1.69亿元,3个案例入选全省首批6个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
办理案件质量高。出台全国首个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意见,引导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平台治理和算法规制,审结“智搜公司诉光速蜗牛公司案”,在全国首次将算法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首创“全流程嵌入式”技术调查官工作模式,确保侵权事实专业查明、权威认定;牵头出台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指导文件,创新性地提出四项具体操作规则……这一连串的“首个”,不只体现深圳法院的用心和创新,更为全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
数据6
687件
破产重整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2年以来,深圳法院牢牢把握住破产审判这个抓手,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淘汰落后产能,释放生产要素,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深圳法院发挥破产审判职能,审结破产案件687件,3个案例入选全国破产审判十大经典案例。全面建立破产快审程序,破产审查周期缩短一半,130家“僵尸企业”快速出清,精创公司等20家中小微企业实现快速重整、和解,成功恢复生产经营。
联合25家单位出台52条举措,推动破产事务高效办理。审结“沃特玛公司破产清算案”,600余名职工4000万元欠薪全额清偿。建立反破产欺诈配套机制,对故意隐瞒债权债务、违反破产考察制度的闫某等依法处以罚款,坚决防止借破产之名逃废债。
自试点破产制度改革以来,深圳法院在健全破产办理机构模式、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完善破产重整体系、推进跨境破产协作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破产审判体系,取得积极成效,办结安琪月饼重整案、年富供应链跨境破产案、呼某个人破产清算案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数据7
56870件
疏通“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圳法院充分发挥金融审判职能,深入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金融活水”。2022年,依法严惩操纵市场、内幕交易、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203件,审结金融纠纷案件56870件,有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在全国首家实行证券期货案件“三合一”审理。在证券期货领域实行“三合一”新型审判机制,相应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统一归口至深圳金融法庭集中审理,在全国首次探索证券纠纷“三合一”新型审理机制,得到上级法院充分肯定。
建设一站式证券纠纷化解平台,集立案、调解、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探索部分金融案件适用督促程序,促进金融纠纷高效、低成本解决,罗湖法院金融类案集约审理模式被省法院推广。
首次践行“追首恶”理念。审结“东方金钰证券虚假陈述案”,在全国首次将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追究民事责任,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2022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投资者保护八大案例,深圳金融法庭独占两席,数量全国最多。
数据8
352件
创新审判机制保障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绿水青山离不开司法护航。深圳法院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资源司法审判水平,努力为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圳“双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组建全省首个中级法院“三合一”环境资源审判庭。在全市两级法院形成集中管辖、上下协同、对口指导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机制,探索环境资源跨类型、跨区域、“双集中”的司法保护模式。
重点培育打造精品案件。全年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35件,审结环境资源民事、行政案件306件,妥善审理东江流域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1件等共计352件精品案件。审结“德辉宝公司污染茅洲河行政处罚案”,支持环保部门依法查处污染企业。审结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赔偿”。“长园公司大气污染案”入选全省法院环境资源保护十大案例。龙岗法院环境资源法庭被评为全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集体。
一次次庭审、一份份判决,记录下深圳法院向污染“亮剑”、为生态“护航”的决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数据9
1162.3亿元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深圳法院加大执行力度,强化执行措施,依法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有力推进深圳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1162.3亿元资金执行到位。加强执行财产变现,网络拍卖成交180.6亿元,清场交付“法拍房”938套。共办结执行案件18万件,执行到位1162.3亿元,占全省46%,“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持续巩固。
1.4万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坚持惩戒失信与褒奖诚信并重,完善失信名单分级分类管理和信用修复、正向激励机制,全面推广执行前督促履行与执行和解机制,充分发挥其成本低、效率高、影响小、促共赢的特点,1.4万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
5.28万失信被执行人被曝光。创新“穿透式审查”执行模式,防止当事人利用新型金融工具等隐匿财产。强化执行威慑,限制高消费16.29万人次,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5.28万人次,罚款、拘留38人。联合市检察院、公安局出台办理规程,惩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27人。
数据10
2万人次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法院“铁军”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深圳法院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许多国家级、省级先进模范:12个集体、24名个人获省级以上表彰,3名干警荣获“全省五一劳动奖章”,涌现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一批先进典型。
筑牢政治忠诚。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两个确立”主题教育,实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每季一讲”,全覆盖政治轮训2万人次。龙华法院被评为全国法院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提升司法能力。加快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法院,实战化开展庭审驾驭能力、裁判文书撰写等专项培训50场,45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讨论会上获奖,5项课题获评省级以上优秀调研成果。制定审判业务专家培育计划,加强知识产权、涉外等专业化审判人才建设,新增全国、全省审判业务专家6名。深入实施“雏鹰计划”,经验做法被最高法院推广。
严肃纪律作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出台监督管理制度13项,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实行定期家访制度,加强八小时外监督管理,推动队伍纪律作风持续向好。
实干开新局,奋斗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全市法院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