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有一个特殊的派出所——崖西边防派出所,这个派出所133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外来人口。朱伟英就扎根在这个派出所里,十几年来,他大到帮移民搞创收、找销路,小到教移民学方言、煮凉茶,让移民从“融不进”到“安下心”,从“站稳脚”到“扎下根”,感受到他乡亲情的温暖。
63名三峡移民的“亲人”
2004年,重庆万州17户63名三峡移民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迁至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朱伟英挂职明苹村党支部副书记,担任民警“村官”时,正是63名移民落户当地金堂里村的第三年,移民们因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问题陷入生活困境。朱伟英知晓后,从熟悉移民群众入手,逐户登门拜访,与移民聊天拉家常,实实在在为大家解决各种难题。
为帮助移民尽快融入当地,朱伟英从破解语言关入手,为移民购买了48套广东话教材,一对一结对指导移民学习本地话,带着老师和村干部一起教。广东素有饮用凉茶解暑的习惯,朱伟英就组织当地医生指导移民采购凉茶药材和煲煮。移民熊林早年丧母,快30岁还没结婚,朱伟英牵线帮其与当地姑娘李小翠相识,组建了移民与当地群众的第一个联姻家庭。
“要让移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必须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朱伟英说,为此他开动脑筋,让村里中年轻人参加技术培训,进厂打工,而对于年纪大的村民,朱伟英和派出所领导、同事调查分析后,认为养殖前景不错,便帮助6户移民建起养殖场,养殖鸽子、山鸡、生猪,每户年纯收入1万多元。后,来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养殖队伍。
“他三天没来,大家就会问阿英到哪里去了。”一位村民告诉笔者。有一次,村民得知朱伟英感冒了,到镇上买菜的时候专门给他买了感冒药,并陪病中的他聊天解闷。在村民看来,朱伟英就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亲人。
搭建社区安全“防控网”
崖门镇地处新会、台山交接处,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省道麻阳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流窜犯案多,治安形势较为严峻。朱伟英从抓好预防入手,全方位完善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并将各类案件“拒之门外”。
为改善辖区治安状况,朱伟英还积极走访,创建了“图表跟进法”等工作方法,明确责任区群众的人数、户数,列出每家每户住户的姓名、相片,记录每家每户的基本资料,做到熟稔于心。同时,他还到群众家里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情况,每月至少走访50户居民。
朱伟英告诉笔者,崖门镇侨民多,不少屋子平时闲置,导致家中家具被盗后常常一个多月才发现,而这时犯罪嫌疑人早已不见踪影。为此,朱伟英向科技要警力,在辖区内加装视频监控系统并提高分析效率。“以前要肉眼盯一周的视频,现在半天就可以搞定,效率提高了10倍。”朱伟英说,这使辖区内盗窃类警情明显下降。
不仅如此,朱伟英还从群众中组织发动了一支70人的“护村巡逻队”,这些信息员们都是由社会威望较高、联动较广、热心维护本地治安的群众组成,一旦发现安全隐患便会及时通告。
2013年6月18日,朱伟英根据群众举报的线索,带领官兵在辖区设卡盘查过往车辆,成功破获一起重大贩卖毒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查获毒品氯胺胴1000克、涉嫌运输毒品小车1辆,这也是派出所建所以来查获单宗毒品重量最多的案件。
在朱伟英和支队官兵们的共同努力下,辖区内治安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今年以来,刑事案件发案共50宗,比去年下降了一半,治安案件60余宗,比去年下降了30%;电信网络诈骗类案件的数量仅为去年的十分之一。
从“死神”手中抢人
今年7月,朱伟英在江门派出所接到一位特殊朋友的问候和拜访,来者是一名9岁的孩子,在母亲的陪同下专门从四川前来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
三年前,年仅6岁的小西(化名)被吸毒的父亲强制灌下农药“百草枯”,命悬一线之际,朱伟英将小西从其生父手中解救出来及时送医,并为其筹集医药费,终于从“死神”手中将小西抢了回来。
2014年9月25日凌晨,朱伟英接到一个内容诡异的报警电话:“你们给我一个机会,给我一个机会!”对于这个电话,朱伟英并不陌生,这是一直被派出所和朱伟英重点关注的吸毒惯犯李某。接到电话后,朱伟英和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到现场,但此次李某早已因吸食毒品产生幻觉,给自己6岁的儿子灌下一瓶农药百草枯。
朱伟英立刻将孩子送往医院,但医生表示孩子基本上已无生还的希望。“百草枯”是一剂除草良药,也是一剂生命的毒药,在农药中毒中死亡率最高,口服超过5毫升就没有治愈的可能。“我只能尝试着去延续孩子的生命,尽力想办法来治疗。”朱伟英心想。
由于李某家境困难,朱伟英自掏腰包垫付8000余元的治疗费,同时开始发动身边的人通过“微信朋友圈”求医寻药。当医生告知还有生还希望时,朱伟英又开始积极帮孩子筹集手术款项,在短短两天时间里,筹集各界善款13万余元。最终,孩子奇迹般脱离危险,并在后续治疗中顺利度过危险期。
“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我还是希望能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朱伟英说。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吴珂 通讯员 何飞 黄康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