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孕育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创新,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根与魂。
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的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深圳速度令世界震惊。与之相伴的城市交通问题凸显,人、车、路的矛盾考验着深圳交警。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20万辆,每公里道路车辆密度达510辆,位居全国第一。
道路交通管理的压力对传统的交通管理理念和警务机制提出挑战。对此,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从“立法、执法、奉法”三个方面入手,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探路破局,走出了一条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交通管理新路子,打造了法治形态下的深圳城市交通文明。
最快双腿
“铁骑队”构建现代勤务模式
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城市中,是深圳街头的一道靓丽风景;他们在处置事故、疏导交通、救人危难中大显身手,是道路安全畅通与百姓平安的守护者。
这支队伍被称为“铁骑”。2016年3月1日,深圳交警率先在福田区开启了铁骑勤务模式,如今“千警千骑”的铁骑队伍已成为深圳交警的尖兵。
民警艾力军是铁骑队伍的一员,因多次与时间赛跑救助群众而被称为“机车侠”。2016年12月4日,深圳交警支队罗湖大队接到群众求助警情:一名市民生命垂危急需送往医院。艾力军所在的铁骑小组接到警情后,一边快速赶往求助群众地点,一边联系指挥中心报告路况,请求其他路面警力配合,最终在密集的车流中冲出了一条生命通道,仅用7分钟就将病人送到医院,病人因及时就医脱离危险。
依托于摩托车的机动性,铁骑队拥有了“最快双腿”,快速、灵活、精准成为这支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据测算,一辆铁骑的效率是巡逻车的2.5倍,平均接处警时间缩短至4.5分钟,拥堵和事故警情发现率高达56%.
深圳交警支队龙华大队福南中队于2016年7月成立,以铁骑为核心力量,是一支摩托化的城市快速路管理中队,管辖梅观、福龙、南坪3条快速路,道路总长58.6公里。这条路是深圳市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主动脉”。
由于城市快速路没有应急车道,往往一起简单的坏车或擦碰事故就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甚至出现大面积交通瘫痪。铁骑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开出了良方。遇到轻微事故,铁骑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快速引导事故车辆安全撤离,再进行后续处理,尽量减少事故对交通的影响;遇到事故或者坏车,铁骑可以先期快速到达,做好现场的疏导及安全防护,就近的拖车在接到指令后快速赶往现场,“铁骑+拖车”的模式用最快的速度进行路面救援清障。
此外,依托于后台强大的数据支撑,铁骑队员可根据指挥中心推送的严重违法车辆信息,实施动态管控,实现快速精准查缉。
最强大脑
大数据信息解放大量警力
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何让海量的数据服务于实战?深圳交警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信息化的主导警务工作的理念,把科技手段和交通管理深度融合,建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研判体系。
2015年,深圳交警将“组建信息研判中心,搭建大数据应用云平台”确立为“一号工程”。如今,支队、大队(处)、中队(科)三级信息中心已建成,310名信息分析人员共同搭建起深圳交警的“最强大脑”。
在信息中心,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数据监测制度和信息推送制度,对热点重点交通问题、队伍执法规范化进行定期分析,按照时、日、周、月对各类数据实时监测,实时关注路面“隐患车”、“隐患人”出行轨迹,精准推送,为路面勤务提供后台支撑。
此外,深圳交警已经建立了315个模型,分为套牌车打击、外地小汽车运行情况分析、夜间勤务效果评估、交通违法征信分析等近20类勤务,涵盖交通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
而如何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深圳交警提出了“5590”的管理思路,即精准打击5%的隐患车辆、动态管控5%的重点车辆、规范引导90%的其他车辆。
在信息主导警务的模式下,深圳交警对重点违法车辆的精确打击战果累累。2016年,深圳交警月均查获假套牌、多次违法未处理等重点违法“隐患车”超过2000辆,同比上升了10倍。目前,深圳道路上已经很难发现10次以上违法未处理的车辆和假套牌车辆。
信息中心打造了深圳交警的“最强大脑”,而指挥中心作为“神经中枢”,则通过一个运营管理型的指挥系统,实现对接处警的全程指挥、跟踪,实现了重点警情自动抓取、预设方案自动执行的智能化处置。
在指挥中心,一块大屏幕囊括了今日警务、警情研判、勤务管理等8个方面的内容,实现了智能化的指挥与管理。“指挥中心与路面、与日常工作的距离,只隔着一块屏幕。”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处副处长夏旭昆说。
工匠精神
交通管理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拥堵,几乎成为世界性难题,深圳也不例外。对此,深圳交警坚持系统治理的理念,以“工匠精神”深入分析拥堵成因,实现对城市道路的精细化管理。
——大力推进交通信号管控智能化。针对不同时段设计相应配时方案,启动信号灯配时高峰驻点、路面巡查、视频保障等工作机制,建立全市所有信号交叉口的实时监控系统,制定精准的交通信号管控模式。
——盘活道路资源存量,科学应用交通组织新型措施。在早晚高峰潮汐现象明显的布吉路设置自动化潮汐车道,实现高峰期交通拥堵时段缩减30分钟。设置HOV(多乘员)车道,推动道路由通行更多的车向通行更多的人转变。
——多措并举实施道路微改革、微创新。在40个有条件的路口实施“借道左转、左转待转、可变车道、排阵式、单周双次”等交通组织形式的创新,对14个片区34条道路实施单向交通组织,路口通行效率普遍提升8%以上。
精耕细作。深圳交警用精细化的管理,推动着城市交通品质不断提升。“深圳交警的工匠精神,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事情做到极致,通过精耕细作,把道路的最大潜力挖掘出来。”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冯新毅说。
在深圳这座全国每公里道路车辆密度最高的现代化都市中,深圳交警用不断创新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全力为市民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更为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深圳交警部分创新举措盘点
2014.09.28 深圳首条潮汐车道落地新洲路路口的通行能力提升了1.5%,左转通行能力提升了34%.
2015.08.07 “违停球”让违停者无所遁形全天候对多个预置位方向100~200米范围内车辆违停自动进行违章判定、抓拍、图片上传,违章捕获率在90%以上。
2015.11.05 “借道左转”缓解拥堵车辆等待信号灯周期由此前的3~4个周期提至1~2个周期。
2015.12.02 全国首个智能交通违法举报平台上线市民驾车可通过智能行车记录仪的“一键举报”功能,自动将视频图像上传至“深圳交警随手拍举报平台”,完成举报。
2016.01.01 “拉链式”交替通行正式执法路口交替通行率提高到93%,相关路段的事故警情下降37%.
2016.03.08 信号控制实验室成立路口流量在早高峰期间提高了9.5%,晚高峰期间提高了4.3%,平峰期间提高了6.1%,改善道路拥堵。
2016.07.14 无人机中队亮相执法由10台无人机及持证的飞控人员——4名民警、5名飞行平台架设人员、5名技术服务保障人员组成。
2016.08.15 首创全国公交优先通行控制系统公交车上装上了电子标识后,通过红绿灯路口时可以优先通行。
2016.09.01 “冲绿灯”抓拍设备正式启用全市首批21个路口专门安装的高清电子警察,路面交警在路口开展宣传引导“冲绿灯”违法行为。
2016.10.23 拉链车自动化潮汐车道落户布吉关晚高峰排队长度减少约1.3公里,早高峰排队长度减少约1.6公里。
2017.03.31 远程事故处理系统正式上线轻微事故处理到赔付10分钟就搞定。
2017.04.15 斑马线上的电子警察启用“刷脸”抓拍,行人闯红灯违法监管24小时不间断。(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