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刚刚颁布并已正式实施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规范涉企执法的法治原则和制度基础。“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正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进行自查自纠。截至5月21日,工作平台共汇集各地区各部门问题线索6232条,督促办理5246条。整治的问题涉案金额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各领域的查纠积极推进,行政罚款数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乱检查得到有效遏制。”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卫列在国务院新闻办5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时说。
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对本系统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作出部署。司法部作为国务院行政执法监督机构,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统筹组织政府系统的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同题共答,扎实推进。
胡卫列指出,这次专项行动目标明确,就是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精准监督,动真碰硬,加大纠治力度,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人员依法履职,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专项行动中,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聚焦纠治四类突出问题:一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问题;二是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三是执法标准不一致,要求不统一,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四是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粗暴执法等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的行为。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企业反映最为强烈和集中。此次专项行动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就在于这些问题能否得到真正纠治。
胡卫列表示,下一步,司法部将继续加大对问题查纠整改的监督力度,对执法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件,要视情况进行重点督办或者提级办理;对纠治不力的地方,将通过约谈、通报、曝光等方式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司法部还将会同有关单位组成调研组,分期分批赴各地加强调研指导,适时对整治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研究完善常态化的监督机制,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加强对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指导,司法部今天还同步发布了8个执法监督的典型案例,体现了行政执法监督的全方位、全流程、常态化、长效化特点,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各地各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提供借鉴。
治理涉企乱收费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今年将从四个方面深化整治:一是深化专项行动,靶向攻坚重点领域;二是强化源头治理,严把政策合规审查关;三是创新智慧监管,提升治理效能;四是完善长效机制,强化法治保障。
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执法和工贸安全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智慧在发布会上介绍,应急管理部在安全生产执法方面完善了分类分级检查制度,对于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二级、三级和未定级的企业,年度累计检查不超过2次、4次、8次、12次,对于非高危行业领域企业不超过1次、2次、4次、6次,规定了执法频次的上限。大力推进包容审慎执法,制定了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推行7项“轻微首违不罚”措施,24个省级应急管理部门也制定了免罚、不罚的事项清单。
另据了解,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实施近半年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区积极探索联合检查、“综合查一次”、“扫码入企”、非现场执法等一系列创新做法,目的是有效提升检查的精准度,大幅度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目前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比如,今年1月到4月,北京市行政检查的总量同比下降72%,非现场检查的数量同比上升48%,发现问题率同比上升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