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强化检察监督,加强公益诉讼”。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大检察官研讨班精神,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11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党支部专门召开“学四中全会精神,溯公益诉讼之源”主题学习宣讲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公益诉讼检察条线的检察官代表围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共话与检察公益诉讼的故事,助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谈起公益诉讼的‘源’,我脑海中浮现出两个画面:一个是山村老人捧着被污染的井水,反复问‘这水还能喝吗’;另一个是村边黑臭河沟被治理后,村民开心地说‘河沟不臭了,心情也舒畅了’。”在2024年度法治人物、山东省滕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刘玲看来,公益诉讼的“源”,就是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以人民为中心”在法治领域扎下的根,是守护公益的初心使命。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官、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汤恒明作为基层检察院的代表,在分享完自己办理的第一起长江非法采砂公益诉讼案件后,感慨地说:“公益诉讼涉及的领域广、专业性强、相关行政法律规范多,对我们基层办案人员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某地产集团未经许可在饮用水水源地违法建设、非法矮围破坏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锰三角”矿业污染……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姚红介绍的案例贯穿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的历程。从实践中得到启示,她认为,“加强公益诉讼”的核心要义在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服务中心大局,必须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易小斌讲述了一起违法注册商标侵害革命先辈陈望道姓名、肖像权行政公益诉讼案,这也是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首例英烈权益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易小斌认为,应从大局着眼、从小事入手、从实处着力,把高质效办案更好融入、服务国家治理。
四位检察官分享的办案故事和办案体会引起了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
“这些故事是检察机关助推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公益保护的温情。”全国人大代表、空军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副教授古清月说,检察公益诉讼故事能讲好,是因为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古清月从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净空”专项活动,到领衔提出关于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的议案,再到建议将国防和军事利益保护作为检察公益诉讼的保护领域,诠释了代表履职和检察监督同向发力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在分享中,古清月说,保护军事设施、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是保护公共利益,要用检察智慧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为军事安全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原主任吕国泉提交了《关于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提案》,该提案交由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办理。在双方共同推动下,近日,全国总工会与最高检联合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协作机制的办法》,加强工会和检察机关的协同配合,合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提案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涉及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检察公益诉讼力量的介入达到了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修复的效果。”吕国泉呼吁,将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
无论是检察官的案例故事,还是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都贯穿着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思践悟。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中,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巩固特别强调了“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引导、调控,相关部门要积极充分履行相关职责。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监督功能不可或缺,倒逼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巩固说,此外,还需加强立法协同,需要实务界、理论界共同努力。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表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探索”到“拓展”,再从“完善”到“加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高度重视和更高期待。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法治共识、增强监督合力,以更高水平的公益诉讼检察履职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最高检政治部、机关党委有关人员受邀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