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4时,中山市横栏镇综治中心迎来一位特殊群众——一位被狗咬伤的村民,正为赔偿问题发愁。中山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下称“中山二区检”)古镇检察室主任张巍、检察官王婷在窗口接待了当事人,给出专业的法律建议,并将线索移交给镇司法所调解人员。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法律咨询,而是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写照。
如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源头,是一道现实考题。近两年,中山市检察机关依托全市社会治安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法律监督职能深度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聚焦让人民群众“最多跑一地”化解矛盾纠纷这个目标,探寻基层社会治理的“最优解”,以“检察+综治”为笔,书写了一份生动答卷。

中山二区检古镇检察室在横栏镇贴边村大榕树下举办法治宣传活动。
检察官深入基层,群众解忧少跑腿
2023年初,横栏镇发生一宗房屋损坏纠纷案,一施工单位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中导致村民麦某房屋出现多处裂痕。这宗本来并不复杂的纠纷,却卡在赔偿方案上,双方相持不下,让该镇司法所的专职调解员头痛不已。
镇街综治中心的建设,为纠纷的化解带来转机。2023年,中山市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覆盖市、镇、村三级的综治中心阵地建设。横栏镇成为全市率先完成综治中心建设的镇街之一。
2023年年底,横栏镇综治中心正式揭牌。2024年7月,中山二区检与横栏镇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全市首家驻综治中心检察工作室——横栏镇综治中心检察工作室成立揭牌,驻点检察官张巍、王婷受聘为“西江伴语”调解室的特邀调解员。同年7月25日,横栏综治中心邀请多方力量组成调解专班,共同调解这宗久拖未决的纠纷案。中山二区检检察官张巍参与了这次调解。
从村民的角度出发,张巍协同多部门工作人员对房屋受损情况实地勘察,全面分析施工方赔偿方案的合理性。调解员专业负责的态度和客观公正的调解原则,获得了双方的信任,让麦某逐渐打消了对房屋维修质量的疑虑,为和解打开了局面。最终,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横栏镇平安法治办副主任阳欣星表示,镇综治中心建成后,有了检察机关等政法部门的专业力量加持,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的加入,调解难点迎刃而解,调解质效得到显著提升。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推进,为中山检察力量下沉一线充分履职提供了重要平台。这种力量下沉,不是简单的“挂牌办公”,而是在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的机制下,协同政法各部门、属地各职能部门等力量织密一张矛盾化解“联动网”,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少跑腿”“更省心”。

中山二区检检察官入村向群众普法。
延伸触角,打通检察履职的“最后一公里”
“法律监督的线索来自基层,矛盾纠纷案件也来自基层,只有检察力量实现真正下沉,才能更好更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中山市三级综治中心的建设,为中山市检察机关将履职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重要契机。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以及中山市委政法委的工作要求,中山市人民检察院(下称“市检察院”)采取以业务部门或乡镇检察室入驻、选派检察业务骨干轮驻、矛盾化解团队随驻等多种形式,安排检察力量常态化入驻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以火炬开发区综治中心为例,该区以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等产业为主,高新企业较为集中,中山市第一市区人民检察院(下称“中山一区检”)选派经济犯罪检察部入驻,将检察服务窗口前移,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在古镇镇综治中心,中山二区检推动镇街检察室入驻,将每月1日定为检察官接待日,驻点检察官在窗口接待群众,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且符合受理条件的,依法高质效办理,力求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该院还组建“涉检矛盾调解团队”,在检察官接待日之外的非固定时段,采取“排班轮驻”与“随叫随驻”的方式,到镇综治中心受理群众的涉法涉诉业务,参与矛盾调解。
2025年以来,中山市检察机关依托“检察+综治”机制,将法律监督推动到基层一线。根据群众信访提供线索,依法立公益诉讼案件32件,监督立(撤)案41件,推动50件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中山二区检古镇检察室检察官在横栏镇综治中心窗口接待群众咨询。
打破“坐堂办案”,融入基层多元共治新格局
“传统‘坐堂办案’的模式与基层群众存在一定距离,不利于深入了解群众的真正诉求。”
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梁金秀表示,下沉到镇村,深入基层一线,综合利用实地走访、调查核实等方式,检察官能更全面、客观地掌握案件背景和实际情况,直接倾听群众司法诉求,更早发现、介入和调处社会矛盾与邻里纠纷,有利于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近年来,中山市检察机关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将法律监督职能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体系,助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源头治理。
目前,中山市检察机关共设立7个乡镇检察室,这些“前沿哨所”让检察工作得以深度融入镇街,精准把握各个镇街在经济结构、人口特征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法治保障。
梁金秀表示,在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过程中,中山市检察机关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协同办案格局。一方面,加强与综治中心的深度融合,共同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合研判、协同处置等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与镇政府相关部门和村(社区)建立联系机制,通过法律咨询、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法律依据和专业支持,并积极开展“检察官进乡村”活动,将普法工作贯穿始终,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解决纠纷,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
通过深入下沉基层,检察机关不断扩大监督线索渠道,在群众“家门口”挖掘可能存在的监督线索,特别是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三农”问题等发生在群众身边、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点线索,提升监督办案质效。同时,更加注重“抓前端、治未病”,对于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主动与相关行政部门对接,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监管、堵塞漏洞。
梁金秀表示,在多元协同构建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中,检察机关坚守法律监督机关的定位,积极协助化解矛盾、助力平安建设,通过落实与镇街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协议,整合体系资源,构建便捷高效的检察服务网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2024年7月,“中山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驻横栏综治中心检察工作室”揭牌。
特写
乡村大榕树下的法治课
“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额回报要警惕!”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宣传走进横栏镇贴边村。在村头郁郁葱葱的大榕树下,中山二区检古镇检察室联合驻村律师,把法律知识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村民们在树下排排坐,检察官们现场发放宣传资料,围绕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保护等贴近生活的热点问题,用真实案例“以案说法”。生动易懂的讲解,吸引了众多村民认真聆听和咨询,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普及防诈知识的同时,检察官还特别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深入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并履行监护职责,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加固“防护网”。
“这样的活动特别好,非常实用!检察官讲得清楚,我们也听得明白。”一位村民由衷称赞。
2024年6月起,中山二区检与横栏镇人民政府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场大榕树下的法治课,正是中山市检察机关下沉一线、精准普法的一个生动缩影。一抹“检察蓝”,不仅装点了美丽乡村,更如一缕清风,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乡土之间,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注入坚实的法治力量。
声音
中山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叶铁虹:
打造前沿哨所,让检察履职“下得去、聚合力”
如何确保力量“下得去、融得进、有作为”,让下沉的检察力量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治理”,是检察机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这不仅有赖于检察官的主观能动性,更需从机制、平台和资源等方面提供根本保障。
中山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叶铁虹介绍,市检察院通过三个重要举措,打造“前沿哨所”,推动检察履职“下得去、聚合力”。
一是建立组织架构。市检察院党组针对参与综治中心建设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严格按照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第六检察部(控告申诉检察部)作为全市检察机关参与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统筹部门,对接市综治中心,督导基层检察院参与镇街综治中心建设。目前,全市两个基层检察院均已建立分党组领导、负责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中山一区检、中山二区检分别与石岐、古镇、横栏等12个镇街签订框架协议,协同推进“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制定了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细则,利用现有的对外协作配合机制和工作平台,加强与入驻综治中心的其他司法、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的联系,协同开展矛盾风险防范和化解。
三是全覆盖入驻。根据中山“市直管镇”的特殊行政架构,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常驻,完成全市所有镇街综治中心的入驻工作。在镇街综治中心安排团队力量常驻,通过选派业务骨干相对固定入驻,根据预约指派检察官随时入驻,以及中国检察网、12309服务热线等方式,为群众提供线下线上即时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