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23件、行政法规19件,为公安执法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全国已建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3266个,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推行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服务保障“一体化”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命名11个地市级、186个县级公安机关和325个基层所队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在现场执法环节,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
……
11月17日,公安部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建设法治公安目标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举措成效,并答记者问。
据介绍,五年来,公安机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力提升了公安机关在法治轨道上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能力,公安执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不断提升,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全警头脑
平均每年组织专业类培训班6.5万期,培训300余万人次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五年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准确把握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持续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
发布会上,公安部法制局局长郝云宏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公安机关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情况。一是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准确理解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自觉用以指导法治公安建设,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健全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机制,组织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活动,推动更好融入公安院校学历教育,推动全警入脑入心。三是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理论品格、实践要求等,整合公安院校、执法一线等资源力量,深化研究阐释,加强调查研究,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
“持续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广大公安民警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郝云宏介绍,全国公安机关以现场教学、旁听庭审、比武竞赛等多种方式,加大执法培训力度,平均每年组织专业类培训班6.5万期,培训300余万人次,广大公安民警的法治意识和执法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已有192.2万名、6.99万名民警分别取得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高级执法资格。
据介绍,今年以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教育全警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践行者,以法治公安建设新成效支撑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建设。
健全完善公安法律制度体系
违规异地执法、逐利执法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据介绍,近年来,公安部紧跟形势任务变化,着眼于国家治理急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制度,积极推动制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反有组织犯罪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23件,以及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19件,为公安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
“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努力让每一项执法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郝云宏介绍,公安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出台打击跨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网络暴力、“机闹”等一系列执法指导意见,明确相关罪名适用条件和证据要求,严格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助力社会治安向好态势持续巩固。2024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
聚焦重大活动安保、专项工作以及新业态新技术新领域安全监管等,公安机关坚持制度先行,及时制定出台执法指引、法律应用参考,依法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围绕执法办案全过程,紧盯重点执法环节,公安机关出台取保候审适用、羁押必要性审查评估等制度规定,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执法标准,让广大民警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
“紧盯执法关键要素,加强闭环式执法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问题发生,切实保障办案质量。”郝云宏介绍,在加强监督管理方面,公安部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受立案制度改革,规范接报案与立案工作,全面落实接报案“三个当场”、首接责任制等制度要求,推广接报案中心建设,确保报案必接、如实登记、依法立案。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监督立案同比下降71%;不批捕率、不起诉率同比均下降约6%。
在加强流程管控方面,警情案件信息全部录入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各办案环节网上流转,同步开展执法全要素全量化监督,做到及时、精准、高效,推动问题从“事后整改”到“事前防范”。据了解,公安部部署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以来,违规异地执法、逐利执法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涉企执法得到进一步规范,有力服务了高质量发展。
提高执法办案质效
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
据介绍,公安机关坚持法治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以先进理念、科技应用创新执法方式方法,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执法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全面实行网上办案基础上,公安机关研发应用证据收集指引、法律适用指引、裁量基准提示以及远程示证、智能笔录、电子签名和电子指纹捺印等功能和手段,深化“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助推案事件公正高效办理。
“在现场执法环节,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郝云宏介绍,对从接报案、现场执法到讯问询问等办案各环节,公安机关实行视音频记录、信息化监管,推动执法全流程记录机制全面落实。
“当民警在开展接处警、当场处罚、现场勘验等现场执法活动时,规范佩戴执法记录仪,全程录音录像。”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陈敏介绍,常亮的执法镜头,不仅成为准确记录、还原执法现场活动的“黑匣子”,更将每一个执法环节、每一起警情案件的处理都置于规范执法要求的“聚光灯”下。
陈敏介绍,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视频监控设备24小时无死角记录办案区内民警执法行为和人员活动轨迹。民警讯问时,严格执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执法全流程记录机制的建立,为规范执法活动、提升办案效率、保障民警依法履职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受立案制度改革
确保人民群众报案“应接必接、该受必受、当立则立”
在发布会上,郝云宏介绍,近年来,公安机关持续加强执法源头管控,深化受立案制度改革,确保对人民群众报案“应接必接、该受必受、当立则立”。
在规范接报案程序方面,各地公安机关严格执行“三个当场”制度、首接责任制度,对于群众上门报案的,当场进行接报案登记,当场接受证据材料,当场出具接报案回执并告知查询案件进展情况的方式和途径,在网上实现对全量案件类警情的登记管理,受立案工作更加便民、公开、规范、高效。
在方便群众上门报案方面,公安机关加强接报案场所建设,很多地方打造了接报案中心,集中接受群众上门报案,对所有案件进行归口管理。广西120个县级公安机关全部设立接报案中心,规范管理使用,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刑事案件超期立案问题同比下降20.4%。辽宁、吉林、浙江等多地公安机关探索推行“码上报案”,优化群众上门报警体验,更加便利群众办事。
在日常监督管理方面,各地公安机关加强案管机制和案管队伍建设,充分运用智能化监督手段,落实案件类警情动态清零机制,实现对疑似应立未立和未落实“三个当场”案件的智慧筛查、智能评查、预警推送、实时整改,确保案件及时办理。
针对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问题,陈敏表示,公安机关不断加强涉案财物管理,做到办案与管理相分离、来源去向明晰、依法及时处理、全面接受监督,有效保障了公安机关案件办理工作,也有力维护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财产权益。
“涉案财物管理更加规范、智能、顺畅。”陈敏介绍,公安机关将现代物流仓储技术引入日常管理工作,应用涉案财物管理系统,详细记录涉案财物来源、基本情况、保管状态及移交、调用、发还、处置等信息,实现来源去向明晰、管理使用规范。同时,公安机关推动建设公检法跨部门涉案财物和证据管理场所、信息平台,实现“实物静止、手续流转”,既提高了司法效率,又减轻了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