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有何亮点做法?接下来将在哪些领域持续发力?近日,本报专访惠州市委书记刘吉。
南方日报:近年来,惠州在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刘吉:“郡县治则天下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作出具体部署,强调必须“以一市一域的安全稳定夯实全省全域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从惠州实践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党建引领是关键。我们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百村共建”,由组织、政法系统党组织与全市134个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协助解决部分重点村的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推动办理300多件民生实事。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我们全力建设“志愿之城”,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386个,注册志愿者128万人,排名全省第三。创新开展“益起捡跑”等志愿活动,打造惠州志愿服务新品牌。
南方日报:惠州实体经济发展快,重大项目多,在防范化解邻避效应方面有哪些先进经验?如何更好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刘吉:结合“工业立市”实际,惠州在护航重大项目建设和加强“3+7”工业园区治安管理上积极探索,市域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健全,实现了“邻避”问题向“邻利”效应的转变。依法依规做好法定事项公开,畅通“政府—企业—居民”沟通渠道,得到群众广泛支持。成立工作专班进驻项目集中办公,坚持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评尽评”。在全省率先成立重大项目联合党委,下辖工作专班、项目企业、项目驻地镇村三类临时党支部,推动解决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等相关问题。
在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方面,惠州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在校园、医院、工业园区等重点场所建设最小应急单元7518个,打造专群结合应急处置工作格局。试点开展“红色出租屋”工作,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园区、镇(街)等建立出租屋党支部,整合政法、公安等部门力量,有效解决出租屋管理难题。
社会治理要以民生为本。惠州坚持兜紧兜牢民生底线,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近五年累计民生支出2128.8亿元。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哨点”“纽带”作用,深入一线摸清城市“夹心层”等群体需求,主动链接资源,多渠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全市共注册登记3525个,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公益慈善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方日报:接下来,惠州市有何具体计划?
刘吉:惠州将持续巩固蝉联“长安杯”成果,向着全国首批试点合格城市目标全力冲刺,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的国内一流城市注入长效动能。坚持强基导向,突出党建引领,持续开展“党建引领百村共建”等工作,筑牢共建共治共享根基。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努力将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在市域。坚持结果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