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10月,东莞地铁2号线市民中心站,一处情绪空间悄然走红——市民书写的“平安心语”风铃在人流中轻晃,传递着质朴心愿;触感柔软的抱抱柱、印着“十大灵魂拷问”的互动柱、趣味十足的摊位表情脸谱区,吸引着往来者驻足停留;志愿者、师生、心理咨询师,以及其他普通市民在此汇聚,或打卡留影,或维持秩序,或参与心理健康科普互动……
这场由东莞市委平安办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携手发起的“站在一起,相拥平安”鸿福路商圈情绪快闪体验,自10月1日启动以来,不仅成为东莞全域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也收获了较高关注度。活动吸引数千名市民线下参与,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曝光量突破百万,引发超6万条讨论点赞互动。目前,快闪中的抱抱柱、风铃区、楼梯贴、地贴等装置仍持续开放至11月初,为城市增添持久的温情亮色。
平安可触、文明可感。东莞正以年轻化、柔性化、人文化表达,回应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市民的心理与情感需求,让平安建设更具人文温度,也让东莞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安全底座”更加稳固。

平安风铃区,便笺纸挂满地铁通道。
大流量涌动正能量
“平安表达”直抵人心
“惧、悲、怒、厌、惑、虑……”每个人会拥有多样情绪,而此次快闪以“看见即治愈”为核心理念,用丰富创意戳中现代人的内心。
线下场景充满巧思:以“平平安安”词谐音设计的“瓶瓶”人偶、“安安”人偶,与东莞平安文化IP“平安小精灵”一同举着接站牌,萌态十足;地铁站厅包柱被改造为触感柔软的抱抱柱,柱体背面印着创意问答文案,将专业心理语言转化为通俗视觉表达,为快节奏生活中的年轻人构筑起“可触摸的心灵栖息地”;“刮刮乐”“星期工牌”“姓氏卡片”等文创产品,用“去班味”的幽默口吻拉近与市民距离,帮助人们即时释放情绪,传递出“你的情绪我懂”的情感共鸣。
线上传播同样热度高涨。在小红书平台,这场快闪被网友亲切称为“情绪疗愈站”,抱抱柱、特色楼梯成为市民“合影新宠”,“温暖又有力量”“东莞地铁也太会治愈了”等评论如潮;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地铁市民中心站C口一跃成为东莞“治愈系新地标”,“平安东莞,一起来”话题持续更新,毛茸茸的抱抱柱、写满心愿的风铃,让通勤路多了份温暖与思考。有市民分享体验:“坐上回家的地铁,被地铁站暖到了,电量原地满格”“灵魂拷问墙的十个问题值得思考,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能重新审视自己”。这场活动让“平安”二字在东莞被赋予新解,也让网络传播充满温情与正向价值。
这些真实的打卡瞬间,正是东莞“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时创建”文明氛围的一大缩影。依托鸿福路商圈的高人气,东莞地铁2号线市民中心站化身为平安文化展示的“会客厅”,沉浸式、共创式、情绪疗愈式的空间设计,让这里成为安全与温暖共生的文明新场景。
共建共治显活力
市民成平安建设主角
看似轻盈的快闪体验,背后承载着东莞“全域文明建设”的深层治理逻辑。
活动巧妙将“有矛盾纠纷就到综治中心”“心理援助热线12356”等实用信息,以地贴、楼梯标语等软性形式植入场景,推动平安法治工作自然融入全域文明建设大局。
现场特设的心理咨询体验区,提供绘画分析、曼陀罗涂色、OH卡牌、心理沙盘等服务,引导市民正视情绪、察觉内心,让那些情绪中的“心结”被看见、被回应、被缓解,展现出东莞从“社会平安”向“心理平安”延伸的治理深度。
政府搭建开放参与平台,市民则主动投入表达。在“灵魂拷问”互动区,“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你最近一次‘被卡住’的时刻是什么时候”等问题直抵人心,市民认真思考后写下答案:“家人身体健康”“方案策划遇瓶颈”……在“平安装置”面前,小朋友与家长一同凑出“平”“安”二字的笔画,用互动传递对平安的期盼。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吸引了“爱莞家”志愿者团队百余名青年参与服务,东莞一中、石排中学、虎门外国语学校、东莞市万江中学、东莞技师学院等院校师生也自发前来打卡,让现场充满多元参与的活力。
由此,“平安东莞”从自上而下的号召,变成了自下而上的主动践行,从单向的政策宣传,升级为双向的情感共鸣。如今,从商圈地铁到社区公园,从工厂企业到出租屋小区,“平安东莞,一起来”全民创安行动正以更多样、更年轻、更温情的方式,融入群众生活、城市日常。
近年来,东莞蝉联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平安建设考评连续七年获评全省“优秀”等次,市、镇两级获颁“平安鼎”数量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全市群众安全感与政法工作满意度长期位居全省前列。这些亮眼成绩,正是东莞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写照,也为全域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支撑。
以平安护发展,以文明聚人心。东莞正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营造和谐有序、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让“崇德向善、和美宜居”的文明城市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声音
心理咨询师周惠玲:
情绪要稳定,先要被“看见”
在此次情绪快闪中,心理咨询师周惠玲以塔罗牌为媒介,在5小时内陪伴16名来访者完成了自我探索之旅。
咨询过程中,有人通过卡牌看清原生家庭的情感模式对自身亲密关系的影响;有人因学业中断、升学失利陷入自我怀疑,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重新找回信心,为重启考研考博之路注入勇气;还有被诊断为焦虑的来访者,在短暂的陪伴中,触摸到了自己潜藏的内心力量。
“情绪要稳定,先要被‘看见’。”周惠玲在分享中表示,此次活动让情绪的价值“被看见”。她强调,真正的平安,是身体安全与心理安稳的统一。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导致生活偏离既定轨道。而如何看待“坏情绪”、如何对待心理疾病群体,不仅关乎个人心态,更影响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相处方式。
周惠玲认为,当每一位市民都能为自己的情绪找到“停泊港湾”,学会觉察、化解内心的“风暴”,就能在跨越心理创伤后实现自我成长,“就像身体感冒了需要就医,情绪‘感冒’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自我疗愈、向亲友倾诉,或借助科学方法与专业干预积极应对。”周惠玲说。
记者手记
平安风铃里的“全民参与”新表达
在“站在一起,相拥平安”鸿福路商圈情绪快闪活动中,挂满“平安心语”的风铃,无疑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
这一环节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征集:线上自9月24日启动,共收集近百条市民留言;线下则以10月快闪活动为主要阵地,现场设置邮筒、便笺纸与笔,方便往来市民书写心愿并投递,随后由工作人员将这些便笺悬挂在C通道天花板上,组成一片“风铃海洋”。
征集现场的诸多瞬间令人动容:有人落笔前沉思片刻,随后流畅写下一整段心里话;小朋友一笔一画写下“争取考上高中全免公费!!!”字迹工整且充满决心;有人反复涂改、添加感叹号,写下“你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那个人!”还有人专门为远方亲友留言,将平安祝愿写给老家的外婆。
行走在通道,抬头便能看见一张张“平安心语”围绕着“平安东莞”四个大字随风摇曳。这些留言里,有对家人的牵挂——“女儿,记得戴好头盔”“希望妈妈每天睡得好一点,少焦虑一点”“祝我的希宝平安喜乐!健康成长!聪明活泼!”有对自己的鼓励——“亲爱的自己,你熬过来了,真的好棒”;有对未来的期许——“希望每一次考试都能考100分”;还有对他人的祝福——“所有姑娘们,愿你永远有打破僵局的勇气”。
这些“平安心语”的作者,涵盖高校大学生、网格员、公安干警、企业职工、中小学生等多个群体,更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市民群众。活动主办方表示,设置“平安心语”环节,初衷是希望让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情绪与心愿,通过质朴的文字被留存。而留言中的停顿、留白、涂改,都藏着最真实的情感。这些细节恰恰证明:平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鲜活的存在,是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主动参与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