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影片《红海行动》在今年春节公映后,票房一路飘红,破36亿元,成为内地电影史上最高票房的两部影片之一。在这部讲述中国军人海外行动的影片中,为了解救一中国女子以及其他人质,中国军人与叛乱分子展开激烈搏杀,观众无不被里面真枪实弹的场面和中国军人精神所震撼。
其实,银幕中的情节都是取材于真实故事,在广东,也有这么一群维和战士,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背井离乡在战火中坚守和前行。和平,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安全,是他们对家人最好的回信……
在电影《红海行动》里,有一位女队员作战英勇,自始至终处于行动的最前线。多年前,参与海地维和的中国警察中,有一名女警官的经历与之非常相似,她是125名中国维和警察中唯一的女战斗队员。她就是现在在东莞公安系统任职的女警官齐莉。
“我们在营地里驻守,枪声随时随地在周围响起,流弹飞来,然后从屋顶弹起,炸得尘土飞扬,漆黑中看到子弹在天空中扫过擦出火花……”齐莉聊起当年在海地维和的故事时云淡风轻。
她的名字和《红海行动》的女主角佟莉非常相似。尽管她对记者说她不认为自己与这部电影有任何渊源,但是她和同事们讲述的那场维和行动,与这部电影故事“镜头重叠”。
唯一的女战斗队员
在《红海行动》电影镜头中,女主角之一、唯一的女队员佟莉一头短发,身手敏捷,作风豪放,作战勇猛无畏,加之电影题材新颖,战斗场面扣人心弦,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知道这部电影,但是因为视力下降的原因没有观看。” 坐在记者面前的齐莉,身着警服,留着一头清爽短发。对于多年前自己经历的那场维和任务,她记忆犹新。不过,因为视力原因不看这部电影或许并非齐莉的心里话。她的同事说,凡是经历过生死搏斗、枪林弹雨过来的人,通常都很不愿意重温那些经历,不想再见到类似的场面。《红海行动》的镜头里,有太多鲜血淋漓、你死我活的场景,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冲击心灵的事情。
2004年,海地发生社会动乱,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派遣维和警察前往当地进行人道救援和维护治安。
接到征召海地维和警察的消息后,时年20多岁、当时在广州公安系统工作的齐莉二话没说就去报名,凭借自身通晓外语、枪法过硬、军事素养过硬的条件,她通过了选拔,与其他124名中国维和警察一同踏上了海外执行任务的征途。这支队伍中,有四名女警官,她是唯一的女战斗队员,其他三名女同事则从事行政与后勤工作。
当时的海地,战乱频发、疾病流行、随时发生的杀戮和暴行,让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乱的地区之一。齐莉的驻地位于首都太子港郊区,距离大海不远。“满大街的砖瓦和废墟,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时不时见到来不及掩埋的尸体。”齐莉说,尽管出发之前他们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也了解了当地的情形,但一开始身处其间,依然超出心理承受能力。
令人心惊胆战的是,泛滥的枪支成为当地社会治安最大的隐患。无论白天黑夜,随时随地都会突然传来一阵枪声,如果是在夜晚,可以清楚地看见子弹带着红光在夜空飞过,这对于初来乍到的维和警察们是不小的心理压力。
“这个国家自从独立以来,发生了数十次武装政变,大量的枪支弹药流散到社会,最后的结果就是治安更加混乱,老百姓的安危没有保障,这也是我们联合国维和警察存在的意义。”齐莉说。
在这样一种陌生而高压的工作环境之下,齐莉和她的124名中国同事,在8个月时间内,坚守维和岗位。“作为一线战斗队员,每天握着长枪,走街串巷巡逻、站岗、处置突发情况,开枪射击、捉拿匪徒。”“危险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刚到目的地没有多久,驻在不远处的菲律宾维和警察就有成员遇袭身亡,我们的队长去参加了殉职同行的葬礼。每当遇见这种情形,大家心中是非常沉重的。自己是否能活着回到国内,这个问题不敢多想。”
“刚开始的时候,炎热的气候,病毒流行的环境、每天时刻传出的枪声、让我们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每天都是在煎熬中度过来的。不过,我们属于最能够适应环境的人,没有多久,即使伴随夜空中不断穿梭的子弹和刺耳的枪声,也能安然入眠了。”齐莉说。
而在单位留下的材料中,有当年的战友这样描写齐莉:这个黑黑瘦瘦的丫头,除了和我们巡逻、开枪、吼吼叫叫之外,还热衷于种菜、刷墙、补衣服、开叉车一类的杂活,她那黑亮的眼睛,始终透露出一股柔和的活力。
解救外国公民
在电影《红海行动》中,有一名法国籍华人女记者为了调查叛军和恐怖分子勾结的证据而深入虎穴,在与同事遭遇危难时,得到中国勇士们及时帮助,进而携手行动。而在海地维和警察行动中,恰恰也有高度雷同的一段经历。
齐莉和当年参与行动的战友们记得,战斗发生于2005年5月6日。那天上午,联合国海地维和团的联络官突然冲到驻地,命令中国维和警察立即出发,赶去郊区一个叫贝莱尔的地方执行紧急任务。
在路上,战斗队员们从指挥官口中得知,欧洲某国一位女公民被当地的黑帮组织绑架了,目前只知道被关在一处贫民窟中,具体位置不详。干下这次绑票事件的“火龙党”是太子港最大的黑帮组织,在帮派林立的当地,也是以凶悍狡诈闻名。这个组织与当地叛军有分有合,拥有的武器非常多,绑架外国人质是他们获取政治资本和物质财富的惯用手段,而撕票也是家常便饭。
到达行动地点,枪声不断地从建筑物各个位置传来,队员们猫腰下车,跟着队长很快找到了先前抵达的联合国维和警察指挥官——一个黄胡子老外,然后大家紧急接受指令,各就各位。不远处,是持枪分子时隐时现的身影,以及令人揪心的枪声。
毫无疑问,一场你死我活的强攻行动在所难免,作为最先到达的战斗队,中国维和警察尽管人少,准备仓促,但毫不迟疑地展开了救援行动。战斗进行得非常艰难,匪徒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强大的火力进行疯狂的抵抗。所幸的是,驻守在附近的巴西和约旦维和部队先后赶来支援,成功解救了身陷绝境的那名女人质。
大雨中的《满江红》
令队员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完成任务回到驻地后不久,营地外面突然枪声大作,当时下着滂沱大雨,子弹划着火线不断地往营地里面射来。中国维和警察的驻地成为攻击目标,袭击者是否与之前绑架的黑帮是同一伙人不得而知。指挥官立即组织队员们自卫还击,一场阵地战就此展开。中国维和警察驻地遭遇武装袭击,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战斗场面惊心动魄,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是营房驻地门口的国旗旗杆被猛烈的火力击断……
当队员们击退袭击者,顶风冒雨重新让国旗升起后,有些队员情绪不能控制,偶尔传出低沉的抽泣声。就在这时,队员们的对讲机里先是传出“沙沙”的声音,随后有人在朗诵岳飞名篇《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是齐莉。只有她才有这样的定力和“情怀”!
齐莉告诉记者,解救这位女公民的战斗自己没有参与,因为当时她分配在驻地的另外一个哨位。但是随后的营地防守战斗自己全程参与了。“战斗来得太突然,当时我拿着枪就搜寻目标,旁边的战友及时支援,给我一个弹夹换上。我得以和大家一同抵御那场袭击。直到最后匪徒们被击退。”
“在那个地方,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平常看看书、写写诗是可以的。”齐莉说,自己是一个爱好相对广泛的人,也属于一个文学青年,如今的她还是很喜欢诗词歌赋。
枪声中的“方便”难题
当年,齐莉所在的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由广东省公安厅和公安边防部队组建,主要由特警、巡警、防暴警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于2005年4月16日赴海地执行八个月的维和任务,并于12月14日返回广州。齐莉与同事们载誉归来后,获得二等功的荣誉。
在执行任务期间,中国维和警察先后承担了太子港太阳城、贝莱尔等高危地区治安任务。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搜捕罪犯和解救人质、机动巡逻、设卡盘查等多类勤务。
在八个月的维和行动中,中国维和警察共出警2500多车次,1.4万多人次,除日常勤务外,先后参与了近五十次快速反应行动,有效维护了当地社会治安。
赶赴海地参与维和那年,齐莉25岁。作为一名军事素养过硬的女战斗队员,齐莉说,她的父亲年轻时一直想参军入伍,但是未能如愿。受父亲的影响,齐莉当上了警察。“在广州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治安防暴警察,生活很像部队,也算是圆了父亲和我自己的心愿。”
事实上,在海地维和行动中,尽管齐莉所在团队属于警察编制,但是工作性质与军人没有两样。特殊环境的特殊任务,一切要按部队的临战状态进行,所有外出活动必须人人全副武装,个人在任何时候不得单独外出,在巡逻时,坐在装甲车里高度戒备。随时随地的武装袭击和治安事件,让人不能有任何松懈。
齐莉说,在八个月的任务中,基本上每天同一个模样,穿防弹衣、戴钢盔和持枪带弹等,单兵装备负重50余斤,而她的体重只有90多斤。站岗放哨、巡逻执勤、押运物资、协助追捕、围城清剿和重要目标警卫看守等重要任务,她没有一次落下。有时在巡逻执勤中,流弹从身边“呼呼”飞过,度过了最开始的心理关之后,她不再畏惧。
尽管如此,在125名维和警察中,4名女同事遇到的问题比男警察更多。作为一线战斗队员,齐莉最难的还是上厕所,出勤的范围内很少厕所,即使有也不敢轻易进入。出勤时间动辄十几个小时,周边随时有被袭击的危险,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机会,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少喝水。一次出勤,实在忍不住了,巡逻的两辆装甲车车头与车头相拼形成一个八字形,方便她“就地解决”。可偏偏就在此时枪声响起,情急之下,她被装甲车里的男队友一把抓了进去,这种尴尬而又令人感动的场景时有发生。“在那种场面,不可能按照常规方式去生活与工作。”
齐莉说,那种生活与国内的和平环境天壤之别。在那里,不得单独外出活动、没有任何社交应酬。
“只有经历过那种生命毫无保障、人的尊严得不到体现的场面,才会懂得和平安宁的珍贵。回来之后,生活在安居乐业的大环境中,才明白那种差距是多么的明显,而警察是社会安宁的守望者。”
热心助人警花原是维和英雄
海外维和的经历让齐莉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以及珍贵。如今作为母亲的她,已经回归到正常工作与家庭当中。回国后,齐莉从广州调到东莞,在警察岗位上平常而充实地工作着。
尽管很少宣扬自己的“红海行动”,甚至在访谈中也显得低调稳重,在生活中,齐莉依然充满爱心和激情。今年1月22日中午,发生在东城万科城市广场的一幕,让齐莉的英姿再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当时,齐莉下班后与同事路过万科城市广场门口,发现一名女子呼吸急促,身体不支,嘴里正在咳血。齐莉急忙上前实施帮助,对方哭喊着对齐莉说:“快帮我打120,我在吐血,我有支气管扩张,快点!”情急之下,齐莉马上拨打120,并与两名女同事一起看护患者等候救护车。然而,120回复称,附近医院的急救车已被派出,暂时无法派车。此时,患者已经站立不稳,一边哭泣一边咳血,重复说着“我还不想死”。
于是,齐莉飞快跑到附近的停车场,将自己的私家车开来,3人迅速将这名女子送往医院救治。在辗转两家医院、费尽周折帮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三人没有声张,照常回单位上班。
几天后,患者家人来感谢,同事才知道她们热心助人的事。因为现场有摄像头,齐莉的行为“证据确凿”。东莞市公安局公交分局相关负责人在表扬齐莉的时候说,齐莉救人的举动既有平凡之处,也有伟大之处。平凡之处在于,救死扶伤是人民警察的天职;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救助患者,她的表现很棒。(记者陈明、黎慧莹 通讯员管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