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公安部开展的“最美基层民警”学习宣传活动中,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民警黄平被授予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称号,是全国移民管理系统组建以后首位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每一个“最美基层民警”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走近黄平,聆听他在平凡中奏响的“最美”音符。
平凡的工作,每天重复的验证动作
2007年7月,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组建成立。44岁的黄平被调至深圳湾边检站,成为这个全国第一座实施“一地两检”查验模式的综合性陆路口岸里年龄最大民警之一。2015年,52岁的黄平毫不犹豫走上冲刺“文明使者”的起跑线。当年,黄平验放出入境人员达19万余人次,在深圳边检总站3600多名检查员中名列前茅。2018年,黄平验放出入境人员15万余人次,居深圳湾边检站第一。黄平还创造了多项纪录。37年来,黄平已验放出入境人员近300万人次,无一例差错,未收到一名旅客投诉。2015年大年三十,黄平通过识别旅客出入境记录缺失,成为深圳湾边检站查获伪造南非护照第一人。验放外国人对检查员素质要求极高,要有一定的英语对话基础;要有好视力,看得清英文字母……为适应岗位要求,黄平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上面记满常用的英语会话;老花镜成为他的亲密朋友。
平实地做人,默默无闻地做事情
遇到早班,黄平总是第一班上台验放,“早餐最重要。让年轻民警先吃,年轻人容易饿得快。”轮到吃早餐时,黄平常常留到最后,打包剩下的面包、馒头之类,悄悄塞给从农村过来打工的保洁阿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黄平,赢得了大家的敬重。每个班次下来,当黄平扶着酸痛的腰走到休息室,水杯里总有年轻的“警弟警妹们”泡好的红茶,水温刚好。
2017年10月,单位取消了通勤车。起初,黄平搭同事的顺风车上下班,不到一年就坐不住了,“总麻烦别人,心里过意不去。”黄平决定学车,“特别想像年轻人一样,自由地开车上下班。”学车第一天,教练说,年纪这么大还学车,第一次碰到。历时6个月,补考两次,黄平终于拿到了驾照。现在,车上每天都坐着搭车的同事。“一点也不麻烦,空车才浪费。”黄平说。
平淡的生活,就像简单的几件便装
黄平一年到头都穿警服,便装就那么几件;出行极少,以前去过上海、杭州和大连,都是借单位组织的学习、疗养等活动。今年入围全国“最美基层民警”评选,黄平第一次到北京,还在组委会安排下,和其他获奖人员一起参观了天安门城楼、故宫。
黄平老家在广东信宜农村,入警前的穷苦日子让他习惯对自己“抠门”,但对父母却“大方”。每年,黄平都邀请父母来深住上数月半载,最长一次住了3年。近几年,父母年迈,身体不便,黄平就雷打不动每月给父母1000元生活费,每季度委托同乡捎去牛奶、钙片等营养品。
平静的爱情,就像家里每晚亮起的灯
莫秀慧是在老乡家的一次聚会时认识黄平的,“就看上他人老实。”
1991年11月1日,两人在家里做了一桌饭,叫了几个亲戚老乡热闹一下,算是举行了婚礼。一年后,知道莫秀慧怀孕了,黄平悄悄给莫秀慧买了一件孕妇裙。莫秀慧怀孕后,再没有出去工作。“黄平这么热爱他的工作,我要给他创造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尽孝老人……莫秀慧一人扛在肩上。
无论黄平晚班回家多晚,莫秀慧都准备好一杯热水、一套干净的睡衣,一直等他回来。如上早班,黄平会订5:10的闹钟起床。莫秀慧的闹钟则订在5:15,“怕他太累,闹钟闹不醒,我就叫他起床。”
每天只要不加班,黄平都要赶回家吃饭。当黄平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推开门,明亮的灯光下,饭菜飘香。黄平笑了,劳累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