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邓娟曾办理的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以及被告一方诉讼代理人,送来三面锦旗。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 邓娟
双方当事人的孩子,十二岁的小宸也在感谢信里写道:“从今天开始,我终于不再是人群里最特别的孩子了!”
回顾这宗承载着当事人悲欢离合与人生轨迹的抚养权纠纷案件,它不仅考验着邓娟的法律专业素养,更触动着她内心深处的柔软,让她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十二年前,许先生和杨女士经由法院判决离婚,小宸尚不满两周岁,被判归杨女士抚养。但许先生始终认为自己更适合抚养孩子,故不肯交出小宸。隐匿小宸在外地多年读完小学后,许先生希望通过变更抚养权来解决小宸落户广州和上学问题。
虽然这只是个抚养权变更的案件,但真是个“硬骨头”。一方面,从法律层面看,许先生藏匿小宸的行为违背了法律精神,如果机械地判决抚养权跟随父亲,容易使大众误以为“先下手为强”就能最终获得子女抚养权。另一方面,小宸强烈反对与杨女士共同生活,即便“硬判”,最终也可能只是一纸空文。
邓娟思量再三认为这个案件唯有调解是上策。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多年积累下来的恩怨情仇,要让双方达成共识,绝非容易之事。每次与双方沟通时,邓娟都耐心倾听,给予双方充分的尊重。同时,学会巧妙借力,借助家庭教育指导专家以及双方代理人的力量,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
事后,杨女士对邓娟说道:“是你打开了我的心扉,我才愿意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的。”
案子结了,但小宸读书的大事仍未解决。
作为一名家事法官,邓娟始终牢记“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办案原则,在与小宸第一次见面后,就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开学前能让他就近入读中学。但是经了解,落户的手续非常严格,补办出生证,前往孩子成长地进行社会调查,做DNA鉴定等等,几乎不可能在两个月内完成。
随后,邓娟逐个向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电话沟通,再逐一书面发函,一场爱心接力赛开启。在医院、妇联、公安、教育部门的爱心护航下,小宸终于在开学前成功拿到了户口本,办理了报名入读公办初中事宜。一家人当场就打电话给邓娟报喜,那一刻,她眼眶湿润了,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过,邓娟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小宸与妈妈的关系,感情修复也不可能在个案中很快得以解决。一方面,邓娟特意为他们策划了一场温馨的感恩会,送上为小宸挑选的一本书、一封长信,引导孩子知恩、感恩,将善心、爱心传递下去。另一方面,邓娟为小宸的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希望双方放下过往,共同为孩子创造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
这次办案经历让邓娟深刻体会到,法官不仅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者、人性温暖的传递者。“我们办的不仅仅是个案,更是别人的人生”。邓娟更加敬畏法官职业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