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3月11日,武汉一市民先后通过邮寄信件、“平安厅”信箱写信的方式给阳江市公安局寄送感谢信。
“喂,是曾老师吗?我是杜建平,您还记得我吗?”
“小杜啊,我当然记得你,你是我们班班长!”
不久前,一通寻找阳江恩师的电话在阳江市公安局响起,打这通电话的是几位来自武汉的60多岁老人。据他们介绍,他们一行10名同学在阳江市公安局的大力协助下,找到了52年前的班主任—阳江恩师曾广通。
接起电话时,这些60多岁的学生个个热泪盈眶,随后便马不停蹄赶往恩师家中。从市公安局到曾老师家,只有短短20分钟的路程,但这群学生却用了52年时间。
到底是怎样的师生情,让一群年过花甲的学生对当初的恩师念念不忘?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近他们寻找的阳江恩师曾广通,也感受了一段充满温情的峥嵘岁月……
多亏曾老师,拉我们重回校园
“Here in the east,rises a sun……”半个世纪前,在那个“班”还被称为“排”的时代,武汉市第二十一中的教室里总会响起一首英文版的《东方红》。教这首歌的正是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语系,后来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二十一中教英语的曾广通。
“当时武汉到处流传一句话‘不读ABC,也能坐飞机’,学校普遍不重视英语,学生对英语也不感兴趣。曾老师为了提起我们的兴趣,想了很多方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我们唱《东方红》。”时任班长杜建平说,每次唱起这首歌他都会想起曾老师,想起那些年在武汉读书的日子。讲到这,他不禁哼起了那段熟悉的旋律。
曾广通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二十一中学当英语老师时年仅25岁,彼时他朝气蓬勃、学历又高,刚来学校不久就凭借其开朗的性格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深得学生喜爱。
“我记得曾老师很喜欢在学校打羽毛球,还经常和我们一起打。”一群60多岁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孩童的模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怀相聚,共忆往事。
在他们的印象里,曾老师很会处理师生关系,在那个学生普遍畏惧老师的年代,他们不仅跟曾广通没有距离感,反而经常找曾老师聊天,“学习、生活上有什么烦恼,都会第一时间找曾老师说说”。大家感慨道。
“当时我并没有想太多,就觉得身为年轻人,要有一股朝气,既然被分配到这里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要像家长一样,给学生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曾广通把教师这个职业看得很重,他总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在他看来,老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只有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立足于社会,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受当时条件限制,很多学生都想放弃学业,回家务工。曾广通感觉这样不行,就一家一家地走访,反复告诉学生们读书的意义,劝说辍学的学生回来继续读书。在曾广通的努力下,大多数学生又重回校园,继续学业。
“如今我们能在各自领域小有建树,也是多亏了曾老师当初拉我们一把。”其中一位学生动容地说,旁边同学纷纷点头,悄悄擦拭湿润的眼角。
老师因学生而存在,我愿为教书奉献终身
1976年,在武汉教书9年后,曾广通调回家乡广东省阳江市任教。2000年,曾广通从广东两阳中学退休。
在阳江教书时,他像在武汉一样,对待课程严谨细心,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他的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畅谈想法。因其为人随和,待人真诚的性格,不仅在学生中深受欢迎,老师们也表示“曾老师品德好、师德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曾广通的英语专业知识也从未落下。教学期间,他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一边充实自己的专业基本功,一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如何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成为学科组长后,他带领的英语科组曾连续三年获教学冠军,所带班级英语科目也是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得学校嘉奖。
从教生涯中,曾广通曾被调到多个学校任职,尽管过程有过曲折,道路有过奔波,他都一直秉承着“做工作就要做好”的信念,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耕耘。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还要有理想信念和坚持下去的勇气。”已经83岁的曾广通谈起工作时,目光如炬,神情坚定。“老师因学生而存在,教书的过程大有学问,我只是把教书这件事尽己所能地做好,并愿意为它奉献终身。”曾广通说这不仅是自己多年的教学信念,也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跨越千里,52年漫漫寻师路
“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寻找曾老师。”杜建平说,他们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曾老师,但无论是向其他老师打听还是去当地公安系统查询,都杳无音信。
所幸的是,他们找到了当年跟曾老师同住一个寝室的室友,在他的介绍下得知曾老师调到了阳江,这些退休的老同学们连忙赶来,再次踏上寻找恩师之路。
1月29日下午,10名60多岁的“老同学”来到阳江市公安局。获悉10名老人千里迢迢而来,仅为找寻50多年未见的老师,民警甚为感动。民警为老人们递上茶水,并详细向老人了解他们口中老师的年龄、容貌、籍贯等信息。但因为时间久远,老人们只记得老师的姓名和当年的大概容貌。要查找,无疑是大海捞针。
“找不到曾老师,我们带着失望的心情留了一个电话给民警就离开了公安局。”杜建平表示,按照以往经验,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一件很渺茫的事。
“杜先生,我是刚才给您查询信息的民警,我找到了一个和曾老师很像的人,您回来看看是不是他。”让杜建平和同学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离开了阳江市公安局后,民警几次打电话过来,和他们核对曾老师的信息。
“没想到这次真找到了,我们十分感谢阳江市公安局。”杜建平说直到接通恩师的电话,他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回到武汉不久,他们又给阳江市公安局寄了一封感谢信,再次感谢阳江市公安局民警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热忱为民的服务意识。
拿到老师家的地址后,他们发现从公安局到老师家只有20多分钟的路程,但这20分钟的路他们却走了52年。一路上,大家激动万分、感慨万千,见面后,学生们更是迫不及待地给老师送上鲜花和拥抱,时隔半个世纪的重逢,大家热泪盈眶,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
“After fifty years,we met again.And all of us were very excited at the time.”见到学生们,曾广通也不禁用英语表达了他激动的心情。他一一认出了这些60多岁的“孩子们”,也忆起当年学校门口那棵大树,和那座略显笨重的大钟……
“太难为他们了,我在武汉工作了9年,难得他们还记得我要来找我,这么千里迢迢从武汉到阳江,真是难为他们了。”一连说了三次“难为他们”,见到学生们,曾广通也难掩感动之情,数次红了眼眶……对曾广通而言,教书这些年,桃李早已满天下,而与五十多年前的学生重逢,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当他看到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时,再次感叹:“此生无悔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