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视剧《CID》的网友应该对刑事侦缉的故事不陌生,在现实中,你知道警察们是如何破案的吗,警犬又是怎么训练呢?1月10日,记者走进广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广州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以下简称“广州市反诈中心”)和广州市公安物证鉴定中心,一探究竟。
“小姐您好,这里是广州市反诈中心,您今天上午是不是接到异常电话?年底了,请您小心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如果有异常情况可以向警方反映。”记者来到广州市反诈中心,在这里,有十余名民警给接听到异常电话的市民进行致电提醒。
“我们通过后台系统,可以判断市民是否接到过疑似诈骗的电话,就会实时跟踪、及时处理。”据反诈中心民警介绍,2015年4月1日至今,广州市反诈中心共提醒来电咨询群众100.25万人,通过劝阻汇款、快速拦截诈骗转账资金16.67亿元,发送防诈骗宣传警示短信318万条,通过警企数据共享,发现潜在被骗群众预警数据84.59万人。
随后,记者来到广州市公安物证鉴定中心。在大厅展示的法庭科学实验室里,放着显微镜、一些试管、量杯等用具,就像是化学课堂。“这里放置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预实验,实际上我们主要的实验都在楼上。有样品送来,我们首先进行的是预实验,最终分析都需要通过楼上的仪器设备。”物证鉴定中心张法医说。
在物证鉴定中心四楼,有病理取材室、包埋室、染色室、硅藻实验室、法医人类学室、玻片档案室等,各室分管明确。据了解,在全国,仅有广州市公安物证鉴定中心有硅藻检验室和颅骨复原像层室,必要的时候,各省市需要检验的样本需要送往这里进行鉴定。
在法医人类学室,法医马雁兵展示了利用3D扫描技术打印出来的真实案例中颅骨模型。“通过这样的颅骨,我们可以进行个人身份的识别。通过眼眶、下颌骨的特征,可以判断是男性或是女性的颅骨;通过颅围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身高;通过牙齿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马雁兵说。
“汪!汪汪汪!”记者刚来到警犬基地,几只活力满满的警犬被训导员带出。在训导员指示下,警犬们表演了指令配合、毒品搜查、逃跑嫌疑人追寻和爆炸物车辆搜索。
那么一只警犬是如何养成的呢?
“从狗狗三四个月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挑选,选好后,等犬只长到5个月左右,就要开始接受约半年的训练。”据警犬训导员介绍,被选中的“准警犬”要与训导员经过一年的亲和、基础训练及专项能力训练才能正式上岗。通常,警犬的品种大多为德牧、罗威那、昆明犬或拉布拉多等犬种,其中德牧最为常见。
“我的大女儿也是比较喜欢狗的,因此带着她来警犬基地参观一下。对了,我们刚刚还通过参与反诈骗答题,了解到很多反诈骗的知识,回家以后会给家人多多科普。”来自南沙的徐小姐也参与了现场探营活动,对于这次探营,她坦言了解了不少知识,尤其是反诈知识。“这样走进民警们工作环境的活动非常有趣,也很有意义。”她说。(南方+)